我食鹽多過你食米 少年怎向大人訴說「愁滋味」?

撰文:曾醒祥
出版:更新:
普遍香港父母也不會直接說「不讀書就打死你/妳」這等說話;但「要聽父母話」或「父母永遠是對」的訓勉早已深入童心。當父母說「我都是為你/妳好」,以及「你/妳唔讀書大個可以做乜?做乞丐啦」等等的說話時,小孩為了愛父母或怕父母,也不會表達真實感受了,只好妥協於不可撼動的父母權威。
曾醒祥
(資料圖片)
「其實阿女都唔識得辛唔辛苦,感覺係我哋大人辛苦。」
方太

上周小一派位揭盅,其中女兒順利獲派瑪利諾修院學校的方太,因這一句話,頓成網絡寵兒。

多個媒體均有報道本身住荃灣的方太,2013年不惜用2500萬在九龍城置業,讓女兒進入名校網;早於女兒K1下學期開始催谷,每月花費過萬元為女兒報讀彈琴、西洋畫、跳舞、游泳、英文拼音、劍橋英文及數學等興趣班。

方太女兒當然未到少年階段,但這報道帶出了一個有趣問題:是少年不識愁滋味?還是成年人根本不在乎少年愁滋味?

再引申下去討論,到底是阿女唔識辛苦?還是阿女的處境恍如「幼童版」李波?

父母權威不可撼動 子女難以表達真實感受

方太的女兒獲派首志願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黃寶瑩攝)

我的意思當然不是指方太會像中共對待李波般,用脅逼手段要女兒在鏡頭前說「開心」;我想點出的,是那權力氣場的可怕,明明在兩個人關係之間運行了也不自知。簡而言之,阿女是不懂辛苦?還是在父母權威下不敢喊辛苦?

普遍香港父母也不會直接說「不讀書就打死你/妳」這等說話;但「要聽父母話」或「父母永遠是對」的訓勉早已深入童心。當父母說「我都是為你/妳好」,以及「你/妳唔讀書大個可以做乜?做乞丐啦」等等的說話時,小孩為了愛父母或怕父母,也不會表達真實感受了,只好妥協於不可撼動的父母權威。

這種看似無形,實情卻四處流竄的階級權力無處不在;小至家庭,大至學校,再及至政府委任「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根本無可避免。

刻意淡化衝突 排除制度責任 無助減輕學童壓力

較早前我以民間團體成員身分,參與了「防止學生自殺民間聯席」,與教育局及「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進行了一次會談,我更深深體會青年為何不欲將困難向師長啟齒。

我最記得當日每每討論到意見相左時,局方代表便不斷重複又重複一番話:「我和你的立場其實是沒有衝突的。」我估計他們所指的立場,大概指都為學童好,不想再有學童自殺吧。然而,「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正如方太都是為女兒好,但又有幾多人認同香港社會應趨向這套價值觀?

「防止學生自殺民間聯席」製作學生自殺情況報告,並提出33項建議。(劉淩鋒攝)

這種刻意淡化衝突的「大家長」處事手法,也許就是父母往往聽不到子女心底話的原因之一。民間和官方的「防止學生自殺」期望,本身就有着極大矛盾,民間期望整頓制度,減輕學童不必要的壓力;官方卻擔當重案組或法醫的工作,不惜向警方及衛生署索取自殺者資料,研究每個死者背後的家庭背景、精神健康、情緒、適應、人際關係等原因,還以八成個案有多個複雜的個人原因互相影響造成作歸納。

恕我冒犯作出結論,官方代表根本就是要將自殺個案建構成獨立事件,排除制度的責任。

促進溝通 唯有願意放下身段

官方代表(尤其校長們)除了很習慣霸佔話語權,還經常不自覺吐出口頭禪:

「我教書二三十年,每天面對幾百學生,我覺得年輕人乜乜乜……」

訊息就是:「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及「關於年輕人,我最清楚。」

其實,民間代表也有社工、老師、家長、心理學家等等;能夠列席會議當中的,各有接觸年輕人的經驗,沒有誰比誰特別優越。

我當刻有一強烈感覺:各位官方代表們,面對着我們一班稍為懂得打交道的成年人,稍為敢於開口辯駁的所謂專業人士,也不打算壓下權威氣場,那麼情緒跌到谷底、有意尋死的年輕人又如何與你/妳對話?

或許有人說,大家理性討論,對事不對人,好好議事論事溝通就是了,沒有高低階級之分。可是不能否認,有些權威身分,例如校長、老師、社工,以及父母,無論您為人如何友善,也會因「身分」懸殊而讓青少年感到一鼓攝人氣場;唯有放下身段,才能讓學生釋除戒心,說出自己真實感受。

權力也好,權威也好,都是阻隔溝通的絕緣體。

(資料圖片)

推行「真.休整日」 重新整頓吃人的教育制度

較早前,我和其他民間團體舉辦了一個討論「防止學生自殺」的研討會,其中一個青年環節只容許青少年發言,不准任何成年人反駁及批判。意想不到的是,竟有 4 名學生公開坦承想過或試過自殺,他們提及自己如何被教育挫敗,如何對香港感到絕望……原來只要願意給予空間,製造條件及環境,年輕人還是渴望被聆聽及被明白的。

因此,我仍然覺得學校應該推行「真.休整日」。「真」,是指認真去辦,而不是用兩三小時「掛名」搞了便算。休整,是先「休」而後「整」;以誠意製造空間讓學生放空自己,繼而聆聽他/她們到底想說什麼,如何重新整頓自己與教育。

最近張經緯的《少年滋味》頗惹人談論,宣傳更借用沈祖堯校長說:「家長應看這片,會明白為何年青人會愈來愈不開心」。而我想問的是,成年人真的要看這片,才猛然醒覺年輕人為何不開心?

人人都說《少年滋味》值得觀看,道盡萬千青少年心聲,吐出青年的肺腑之言……那麼看完又如何?如果我們不檢視吃人的教育制度來回應,我們又有幾聽得進年輕人的聲音?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