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頭之間,古蹟之外——中區警署建築群的無限可能

撰文:馮景行
出版:更新:
香港絕大部分的古蹟保育項目,一直都是「一棟起、兩棟止」。但在「大館」裏頭,那一面面紅磚、青磚、花崗岩和鋁磚牆所圍合出來的各式公共空間,卻令這組歷史建築群「超晒班」。以其規模和多樣性來說,在我城活化的歷史建築中前所未見!
馮景行
由於 2007 年負責策展第一屆「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緣故,作者曾經在「大館」活化工程前,出出入入了接近半年的時間。(相片由作者提供)

「大館」──中區警署建築群──還沒正式開幕,就已經「磚」動全城。上月底,一大片還在復修當中的磚牆倒塌,立時替保育工程界歷史寫下「新的一頁」。筆者不是保育或結構工程專業,無謂「加多把咀」,更不欲落「磚」下石。只想重拾每一塊塌下的磚頭內,那跨越物料本身的意涵。

由青磚建造的舊中區警署前已婚督察宿舍塌牆。(資料圖片)

因地制宜 創造南方獨有青磚牆

由於 2007 年負責策展第一屆「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緣故,自己曾經在「大館」活化工程前,出出入入了接近半年的時間。在展期中,跟那一面面磚牆朝夕相對,日久生情,更體會到它們是構建「大館」建築不可或缺的主角。

看到那一件件已經掉下的青磚塊,古蹟復修達人(不是那些「讀書讀返嚟」的「專家」)王鴻強師傅就能一語道破,那些青磚不是北方常見的,而是用塘泥製造出來的南方「磚牆 2.0」版本,既硬淨又散熱。

其實當年的建築工匠在營造技術方面,都會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物料和氣候環境特質,通過不斷摸索,實踐出更地道的施工技術。這些本土民間建築智慧,並不是單從英國聘請經驗老到的古蹟復修建築師,就可以完全掌握得到。

【舊警署塌牆】一圖看清 青磚非敗瓦 築起全港四分一古蹟

地道的施工技術,並不是單從英國聘請經驗老到的古蹟復修建築師,就可以完全掌握得到。(發展局圖片)

進化再進化 新與舊的跨時代對話

翻過舊磚牆,放眼到「大館」那兩座新蓋的文化設施——奧卑利美術館(Old Bailey Galleries)和亞畢諾綜藝館(Arbuthnot Auditorium),一些保育人士可能會有點失望,因為半塊舊磚頭的痕跡都找不到。負責這個「落空的期望」是瑞士設計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和本地執行建築師 ROCCO Design,碰巧兩家建築師事務所都在第一屆雙年展參展,數年後竟然又在同地合作,做這個項目。

兩館的外牆設計靈感,可說是另類就地取「材」——古蹟外圍的花崗岩磚牆。新外牆的每件組件、尺寸,以至砌法,都跟舊有石牆一脈相承。然而,Herzog特意選了最能反映當代的建材——循環再用的鋁合金——倒模鑄成,並針對室內空間的遮陽採光和通風擋雨要求,度身訂造出不同通透度的鋁磚組件,再拼砌成一幅幅緊密呼應建築內部功能的「磚牆 3.0」。

「磚牆 3.0」開啟了與古蹟舊磚牆跨越時代的設計對話,起碼不會像尖沙咀 1881 那座「混種古蹟」一樣混帳,真假「古董」雜交得難分難解。

本月中,剛在倫敦開幕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新館,也是出自 Herzog 的手筆。新建築的設計將本館(原發電廠大樓)的舊紅磚牆體反轉再玩轉,創造出整棟新翼大樓最標誌的賣點──透光紅磚幕牆。該項目對舊建築物料的全新詮釋,跟我城「大館」的鋁磚外牆一樣,盡顯異曲同工之妙。

剛在倫敦開幕的泰特現代美術館新館,將本館的舊紅磚牆體反轉再玩轉,創造出整棟新翼大樓最標誌的賣點──透光紅磚幕牆。(泰特現代美術館 Facebook)

釋放古蹟公共空間 連結周邊社區網絡

說回香港絕大部分的古蹟保育項目,一直都是「一棟起、兩棟止」。但在「大館」裏頭,那一面面紅磚、青磚、花崗岩和鋁磚牆所圍合出來的各式公共空間,卻令這組歷史建築群「超晒班」。以其規模和多樣性來說,在我城活化的歷史建築中前所未見!

在「大館」裏頭,那一面面紅磚、青磚、花崗岩和鋁磚牆所圍合出來的各式公共空間,卻令這組歷史建築群「超晒班」。(相片由作者提供)

在一棟棟磚石建築之間,大家發現到的,是大小各異的中庭廣場、各式尺度的巷弄、位置隱密的後院長廊、上上落落的坡道、穿插半空的鐵橋和開放式樓梯間。這些多元流動的公共空間,串連各棟充滿維多利亞式和愛德華式風格的歷史建築物,將「大館」演繹成一個最具原味的「真.維多利亞城區」。

中區警署建築群於我城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這些公共空間編織出來的城市織體(urban fabric),遠遠超越了各棟建築本身的保育價值。如進一步將這舊城的織體,恰如其分地連結至現有的城市公共空間網絡裏面,那些深藏在磚頭的歷史和記憶,就能夠重新與周邊的城市生活打通經脈。

「大館」擁有那麼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只期望它的管理者和營運者不會將古蹟「博物館化」,變成被參觀、被導賞和被消費的封閉空間,而是透過公眾積極參與,釋放古蹟內公共空間的無限可能,有勇氣地讓市民在 16 棟歷史建築的擁抱下,與活化後的磚頭一同呼吸,一同生活!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