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話屯門人次等?無見識的人更次等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近年屯門的交通,隨住屯門公路擴闊工程和屯門公路巴士轉乘站落成,時間和路程變得穩定,因此愈來愈多中學生願意出去參加不同的活動,他們的見識比我這代人自然更多,跟「與世隔絕」完全談不上。而眼界是否峽窄,就要視乎同學自己的造化了。
張秀賢
一名患者居於安定邨定康樓高座。(房屋署)

之前在CityU Secrets,就見到一個帖子,說一個從事人力資源(HR)的母親,說整行都知道要小心「屯門90後」,說他們「與世隔絕、社會冷感、基層、鄉村中學、生活單調、眼界陜窄、物質要求低、求穩不上進」,為社會上較次等的一群。

作為屯門90後,我承認我自己是出身屋邨幼稚園、小學和中學(不算是鄉村吧),算是基層出身。小時候因為交通問題而有點與世隔絕,也帶點眼界陜窄,到今天的物質要求也不算強烈,生活也不算是多姿多彩。不過想了一會,以上有多少個符合屯門90後?難道這些「特徵」只是屯門人獨有?即使以上皆是,不少的「特徵」也絕對是好事,只是在消費主義掛帥的當下社會,才會覺得生活單調、物質要求低是一件壞事。

從小開始,我一直都住在屯門,十八年的成長和學習時光,都在屯門發生。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的母校,都在安定邨,不少的閒餘時間,都幾乎在屯門市中心一帶度過。因為交通費和路途遙遠的問題,小時候甚少到荃灣以外的地方,只是高中因為參加了不少課外活動,才經常到九龍和港島一帶。

無可否認,作為一個「屯門仔」,在互聯網不算發達的時期下,見識、眼界當然不如一眾在香港島和九龍讀書的同學。但近年屯門的交通,隨住屯門公路擴闊工程和屯門公路巴士轉乘站落成,時間和路程變得穩定,因此愈來愈多中學生願意出去參加不同的活動,他們的見識比我這代人自然更多,跟「與世隔絕」完全談不上。而眼界是否峽窄,就要視乎同學自己的造化了,但一般而言,香港人的眼界視野大概也在差不多水平,皆因大家學習的內容都沒甚分別。

在2007年,深圳灣口岸仍未開通的時候,屯門不少商場仍是以小店為主,華都、新都,到置樂的利寶、萬寶,不少都是賣一些相對便宜的衣服和電玩,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滿足了屯門人不少物質要求。以前屯門的物價也十分便宜,中學到附近的餐廳食午飯,都只是廿多元,買外賣的燒味飯都只是十多元。以前中學一星期只有200元食飯錢,已足夠星期一至星期六的午飯使用了。

坦白說,我真的喜歡屯門這個社區,想吃小食可到井財街、龍門居,想吹海風就可到屯門碼頭、黃金海岸,廉價戲院則有新墟的凱都和巴倫紐,應有盡有。唯一替屯門感到可惜的,就是領展和深圳灣口岸的開通,令屯門的社區面貌大大改變,很多由小到大就熟悉的商店、老字號,最終都被迫關門。

孫中山以前在香港從事革命事業時,就住在屯門的紅樓,而後來國共內戰後,不少國民黨的成員就到紅樓一帶居住。(資料圖片/黃偉民攝)

最具歷史感的「屯門」

還有一個令我很喜歡屯門的原因,就是屯門這個地方是香港之中,其中一個最具歷史感的地方。

單是「屯門」這個名字,就是因為屯門為明朝與葡萄牙海戰時,當時的一個屯兵點,被稱為「屯兵之門」,後來就稱這地方為「屯門」。另外,山上的「杯渡禪院」,就是源自唐朝時「杯渡禪師」以杯子渡江的傳說。還有的是,孫中山以前在香港從事革命事業時,就住在屯門的紅樓,而後來國共內戰後,不少國民黨的成員就到紅樓一帶居住。在七八十年代時,不少出身藍營的人士就在屯門從事地區工作,競選區議員,後來更組成親藍的民主派團體「一二三民主聯盟」。但一到1997年後,不少「一二三民主聯盟」的原區議員就由藍變紅,加入民建聯,不少到現在還活躍在屯門的地區事務上。這些的歷史,都是香港的歷史和政治演變中,一些很有趣的部分。只有無知的人,才會認為屯門只是一個偏遠,住滿基層和眼光淺窄的人。

不論是屯門90後、沙田90後,抑或是香港90後,大家都會因為在同一地方居住和長大,而有一些共同點,甚至養成一些習慣,如習慣乘搭一個小時的交通回家,甚至在巴士上站足一小時。因此無可否認,屯門人的腳骨力,也許會比普遍市區人為高。每個地方也有其獨有的故事和文化,大家無需刻意偏低香港任何一個地方。比起出身新界地方的年輕人,一些擁有不少人生經驗,卻帶有色眼鏡看待某區出身年輕人的一些從業員,後者顯得無知更多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