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樓難.來稿】上車當理想?我們真可悲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眾所皆知,在香港想要買到一層樓絕非簡單事。
香港地,買到樓可謂是成功故事,勵志典範。有人話有樓有高潮,冇樓冇白撞,一層樓,似乎真的成為了某些人眼中的人生夢想,奮鬥目標。
但,你窮盡大半生,去換取一間600呎都不知道有沒有的樓,真的值得嗎?我們將原本的夢想化為灰燼,去追尋那名為成功的東西,當象徵成功的鎖匙真的被你握在手中,你,真的會快樂嗎?

把買樓視作人生目標是否好事?(視覺中國)

文:路易

根據調查機構Demographia公佈的「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香港樓市中位數在去年第三季,相等於港人年收入中位數的18.1倍,但仍連續7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城市,換言之,就是我們要不吃不喝約18.1年才可置業。面對這個數字,人們似乎早已習以為常。究竟在這高不可攀的樓價下,港人,仍然將置業當目標嗎?

根據明光社2015年公佈的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報告顯示,在30-39歲年齡層的租戶當中,有57.9%傾向同意「置業係達成人生目標不可或缺的」,40-59歲人士當中,則有51.3%.除了20-29歲(47.6%)年輕人外,其他年齡組別租戶均有過半數人傾向同意。另外,對於自己目前的住屋狀況,明光社亦做出調查。就題目「我已經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況」,照住屋者身份而看,有61.9%租戶和61.1%公屋租戶傾向不認同。按年齡看,70.2%的18-29歲人士及50.6%的30-39歲人士表示不認同。可見仍然有相當大部分的港人對目前的居住環境並不滿意。

買樓,似乎真的是一件必需品。我們自小努力讀書,長大努力工作,或許就是為了出人頭地,為了成功。樓,或許真的是被稱為成功人士的必須條件。但,我們苦苦追求的樓,真的那麼重要嗎?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階梯理論。人與生俱來就會有各方面的需求,而將這些需求照層次由低至高而分,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和愛的需求、自尊感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高層次的需求如果未能得到滿足,人則會產生心靈上的空虛及抑鬱等心理上的問題。照馬斯洛的解釋,生理需求包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安全感需求則包括覺得被保障,安全的需求。照此而看,人類對樓的需求可被歸類為生理需求,最多也是第二層次安全感的需求。

原來我們苦苦追求的,只是人類內心一直以來被視為最基本的需求。你,承認吧,你視為人生目標,終極夢想的置業夢,只不過是內心最低層次的需求而已。你引以為豪的所謂成功,或許只能夠滿足你內心最基本的需求, sad but true.

樓市的步步高升,像一隻無法驅趕的猛獸一般,窮而不捨地追趕著我們。我們無法停歇,無法享受生命中沿途的風景,我們都為此,朝著所謂更高更遠的地方跑去。或許,我們真的疲倦了。

樓市的步步高升,讓買樓愈來愈困難。(視覺中國)

香港,這個繁華的大都市,竟然在2016年的快樂地球指數排第123位,比中國內地還要低。我們,是否真的要反思。究竟人生的目標是什麼?究竟我們的笑臉,是否要被樓市左右?我們的幸福,是否真的和所謂的成功有關?

身邊總有些朋友,對樓市變化視若無睹,對買樓隻字不提。似乎買樓從來都不是人生計劃中的一部分。即使人到中年仍未有樓在手,但每逢假期便出外旅行,陪陪爸媽,出席朋友聚會。在她身上,我能看見滿滿的幸福感。

能夠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有一個屬於自己空間,不是易事。如果能夠達成,筆者當然佩服。但,人生,總有些比買樓更重要的東西,這些東西,或許才是你內心真正想要的追求。這些東西,或許才是你幸福感的來源。當你每天拼命工作,看著工資和樓市。是否忘記,家中爸媽你需要你的關心,身邊朋友需要你的支持。當你放棄假期選擇加班,是否忘記,從小就想要去的旅行,還未啟程。當你為了金錢選擇一份自己並不是非常喜歡的工作時,小時候那個對未來的充滿夢想的你,會對現在的你失望嗎?

人生之所以漫長,是因為讓我們獲得世間不同的體驗。世界之所以廣闊,是因為讓我們去探索,去發現世界的不一樣。人生的成功,從來沒有標準答案,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你的一生,或許就是成功的最好定義。即使被樓市怪獸追趕的無法停止奔跑,請記住,通往幸福的出路還有很多,不要讓幾百呎的空間,困住你追求幸福的雙腳。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