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圍政總.來稿】兩頭唔到岸的「優質的士」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優質的士計劃」甫推出,除了扼殺Uber合法化的希望外,更惹怒一直對政府忠心耿耿的士業界,觸發他們今天發起罷駛行動,啟動「的士佔中」,卻是雷聲大,雨點少。
的士業界義正辭嚴痛斥政府事前沒有諮詢業界,對他們提出改善服務的意見置若罔聞,強推未應對症下藥的優質的士。慘被「霸王硬上弓」的切膚之痛,今天終於輪到的士業界來承受。
雖然這可能大快人心,卻再次暴露特區政府在處理Uber及優質的士問題上錯判形勢,未能平衡各方利益,既得失忠實支持者,卻未能討好市民大眾,「兩頭唔到岸」。

文:幕後新手

斷錯症 下錯藥?

要對症下藥,必須先理解問題癥結。在推行優質的士的過程中,政府認定非法載客承車服務(Uber)的問題癥結在於「社會上的確對服務質素較佳、收費較高的個人化、點對點的公共交通服務有一定的需求」,因而推出優質的士計劃,改善滿足需求。可是,計劃卻被的士業界批評閉門造車,造成惡性競爭,未能對症下藥。

另一方面,計劃亦反映政府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一廂情願地處理社會需求問題,完全沒有正視市民共享經濟及共乘文化的訴求,與時代脫節。技術官僚處理Uber及優質的士問題上忽略創新科技及共享經濟的因素,不但嚴重窒礙香港的創新科技的發展,更遑論追上其他亞洲先進地區呢?話雖如此,我實在不明白Uber問題只是由運房局負責,而創科局卻沒有什麼角色。結果,只會推出一個兩面不討好的優質的士計劃。其實,這種斷錯症的情況偶有發生,如退休保障由扶貧委員會負責,硬要將老人福利扭曲為扶貧政策,結果當然是不受市民歡迎。

的士業界就像被寵慣小孩

正當的士業界在期盼政府在政策上回饋他們在佔領運動的豐功偉績之際,這個「優質的士計劃」卻挑動他們的神經,令他們啟動「的士佔中」,十分反諷。須知道,的士牌持有人之所以能夠炒賣牌照源於政府的發牌制度。規管的士牌照的政策原意從來不是為了鞏固的士牌持有者的利益,助長炒風,而是為了確保乘客安全及道路暢通。今次的士業界卻反客為主,脅迫政府維持原有政策,保障他們權益。這絕對不是什麼出奇的事,就像家長突然狠心地向被寵慣的孩子減少支援,孩子必然會投訴反抗。說到底,的士業界都只是捍衛自身利益的一班現實大叔,當日義不容辭,旗幟鮮明地反佔領,目的都只是確保自己生計,今天的行動如出一轍。

佘雋知稱,Uber並非要和的士「爭飯碗」,認為兩者可以共存。(林若勤攝)

改變僵化思維 配合創科發展

創新及科技(創科)不是口號,而是提高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的新動力。
2017年施政報告第54段

其實創新及科技是不是口號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香港政府能夠扮演創新及科技促成者,培育更多科研人才,營造一個讓創新科技能夠萌芽的環境。然而,現今最大阻力可能是部分政府官員的僵化思維。以Uber事件為例,政府應考慮修改法例,像新加玻般研究監管Uber的方法。筆者當然明白過程中會涉及大量遊說工作,更會撼動傳統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是,創科精神就是要突破框架,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社會才能得以持續發展。若果政府體制繼續因循守舊,並沒有與時並進,我們可能成立十個創科局也沒大多作用。

勇創潮流 檢視法例

事到如今,本來政府以為優質的士計劃能夠滿足社會需求,同時解決Uber問題,一石二鳥。可惜卻事與願違,優質的士計劃既不能討好的士業界,又不能回應共享經濟訴求,變成「兩頭唔到岸」。在共享經濟及共乘文化的大潮流下,政府要解決問題,必需徹底檢視法例,擇善固執,以回應社會轉變,否則香港創新科技真的只會繼續淪為「「Low tech撈嘢,high tech揩嘢!」的口號。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