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懸殊.博評】堅尼系數又創新高,政府可以做乜?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既是一個事實,也是一個必須逆轉的事實。最新堅尼系數再創新高,較5年前升0.002至0.539,就不禁令人質疑:到底我們的政府做了甚麼?究竟有沒有措施將趨勢逆轉過來?

減少低技術新移民來港,效果絕對立竿見影。所謂窮人愈來愈多,除了本地因素以外,外來因素無疑扮演重要角色;只要減少輸入外來窮人,連帶本地窮人也勢將減少,因為本地資源可更多地分配到本地居民身上,作用堪稱一石二鳥,堅尼系數肯定應聲向下。事實上,要求取回單程證審批權的聲音,近年不絕於耳,這對紓緩民怨以至紓緩兩地矛盾亦必有大助。退一步說,即使港府不能拒絕家庭團聚理由來港申請,但在來港步伐方面,加強對相關技術水平較低的新移民的秩序管理,當局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空間。顯然地,以上一招可謂一項神招,不單可以拉低堅尼系數,還可解決香港諸多社會問題。然而,政府可有做過甚麼?

弔詭的是,除了減少低技術新移民來港,如果進一步減少高技術新移民來港,對於拉低堅尼系數亦有奇效。不是嗎?因為堅尼系數所計算的,乃是收入差異,當社會上所有人收入一致,堅尼系數就會歸零;所以窮人減少,固然會令堅尼系數向下,至於富人減少,同樣會令堅尼系數走低。於此方面,就結果而言,政府卻用力不淺,例如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2015年便暫停了,另外優才計劃每年獲批人數則僅約300人,而透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取得居港權的,過去三年年均亦只有數百人。換言之,對於低技術新移民,香港似乎來者不拒;對於高技術新移民,來港人數在對比之下則九牛一毛。

不知是否為了拉低堅尼系數,政府還在不遺餘力地推動一招:就是鼓勵長者回鄉退休,包括硬銷返內地浸溫泉好過去日本云云。的而且確,人口老化乃推高堅尼系數的一大元凶——試問沒有職業收入的退休長者,豈非堅尼系數定義內收入較低的窮人?堅尼系數是不計資產的。故此,除了在輸入人口的層面下功夫,同一時間地輸出窮人也可拉低堅尼系數,而後者似乎是當局近年所積極推動的。諸如生果金廣東計劃、以及將香港醫療北移等等,都旨在鼓勵更多長者離開香港北上退休——雖則箇中存在「由下而上」的市民主導性質,但也存在一定的「由上而下」政府指引導向。

不知是否為了拉低堅尼系數,政府還在不遺餘力地推動一招:就是鼓勵長者回鄉退休,包括硬銷返內地浸溫泉好過去日本云云。(資料圖片)

當然,言歸正轉,說老實話,除了減少低技術新移民以外,其餘減少高技術新移民、以至輸出本地退休長者兩招,縱然有助拉低堅尼系數,但對香港整體而言,未必就是有利無害,甚至都屬「屎坑橋」。畢竟,香港高技術及富裕人士增多,對拉動經濟和消費向上,不也帶來良性刺激效果?另外,早年北上退休的不少長者,好些都用盡積蓄不得不回流折返,類似新聞近年豈非時有所聞?也莫說廣大市民是否均冀北上養老了。凡此種種,難道都是良好現象嗎?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為拉低而拉低」堅尼系數,必須從更全面、更宏觀的角度考量香港社會狀況。同一道理,對於堅尼系數的再創新高,我們亦要全面宏觀地審視方成,包括了解當中究竟反映甚麼,及數字裡會否存在扭曲之處。

其中,堅尼系數乃按住戶收入編製;所以,一如前述,人口老化下退休長者增加,收入較低的人口自然會隨之增加,而另一方面,以住戶為衡量單位的結果,則會受一屋之內的住戶人數下跌拖累——亦即原本一家四口的住戶分拆為兩家兩口,儘管相關個人的收入不變,堅尼系數也會基於兩個住戶收入的不同而產生變化。如果人口老化和住戶分拆的情況結合發生,即由原本一家四口變為兩名退休長者和兩名在職夫婦分開居住,則所帶來的住戶收入差異就更加大了。統計處為了撇除以上干擾因素,故同時提供了多個堅尼系數參考:僅僅計算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的堅尼系數(即撇除人口老化因素),2016年的數字為0.482,較前減少0.007;而按人口平均住戶每月收入編製的(即撇除住戶人數變化),2016年數字為0.507,亦較前下降0.008。顯而易見,兩個數字不單較0.539的數字為低,兼且都同樣地不增反跌。

有人以為,只要政府加強財富再分配的措施,一方面向富人加徵稅款,另方面向窮人多派福利,便能夠拉低堅尼系數了。(資料圖片)

更重要的是,有人以為,只要政府加強財富再分配的措施,一方面向富人加徵稅款,另方面向窮人多派福利,便能夠拉低堅尼系數了——可惜,這個方法不但不能奏效,且很可能帶來堅尼系數不降反增的反效果,儘管這肯定有利真正扭轉貧富懸殊。為甚麼?原因在於坊間普遍著眼的0.539這個堅尼系數(還有上述撇除人口老化和住戶分拆的兩個數字),其實並未包括財稅及福利轉移的效果;倘若納入相關財富再分配的政策作用,2016年的數字為0.473,同樣地較0.539低,亦同樣較前有所下跌,姑勿論跌幅只有0.002。以上計算辦法的分別,說明一個不容忽略的關鍵:加稅加福利的做法,並不能降低0.539這個數,只能夠降低0.473這個數,因為唯有後者才將相關政策效果納入考慮。進一步言,倘若整體經濟及就業市道,受累加稅加福利而有所放緩,競爭力較低的窮人勢恐首當其衝,0.539難免不跌反升,有關道理相信簡單不過,這是經濟學的ABC知識。然則,政府的政策指標,以及大眾應該著眼的數字,究竟是財稅及福利轉移前的數字,抑或是財稅及福利轉移後的數字?這是各界必須認清的,否則政府要做工作將截然不同。

況且,香港市民整體收入上升,毫無疑問是個極佳現象,相信無人反對,而過去五年間,香港工作人口的職業收入中位數便增加三成;不過,堅尼系數卻可能會無動於衷,因為它僅能量度收入差異。譬如說,假設有十個人,他們的收入同步增長了,但堅尼系數卻不會出現任何變化,理由是彼此收入差異根本沒有擴闊;反之,唯有富人及其收入減少、窮人及其收入增多,堅尼系數才會向下調整。可見,如果香港發展被堅尼系數牽著走,政策導向就非推動市民整體收入上升,而可能朝著類似上文提過的「屎坑橋」方向思考了。

始終,堅尼系數只是量度住戶收入分配狀況的一個指標,並非一個全面反映貧富差距及市民生活質素的工具。總的而言,最新的整體堅尼系數雖然上升,但撇除人口老化、住戶人數縮細、以至財稅及福利轉移後,相關堅尼系數卻悉數下跌,這到底顯示香港整體狀況是惡化了還是說改善了呢?而為了全面持續地改善民生,不純粹為了造靚數字,政府又應該做甚麼呢?

綜觀全文,讀者可能會問:為何未見詳細深入地解答標題所問:「堅尼系數又創新高,政府可以做乜?」那麼,本文豈非文不對題的標題黨?其實,本文所要帶出的,乃不應該「為拖低而拖低」堅尼系數,因為許多「屎坑橋」都可實現有關目標,但卻未必真正對香港市民有益,甚至只會適得其反。說到底,扶貧是必須的,財富再分配的工作亦然,但就不能單單望住堅尼系數做人,何況這個數字易受其他因素干擾——這才是政府及各界須要關注的。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