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100多天的烏魯木齊:為何非要等到火災才想起解除封控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11月2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吉祥苑小區一住宅樓發生火災,造成10人死亡、9人受傷。不少網上流傳的說法顯示,該小區有過度防疫之嫌,小區裏的地樁和柵欄妨礙了消防車的及時救援。

但當地官方和官媒否認了網上的說法,指出「小區不存在鐵絲捆綁的問題,樓棟所有住戶門單元門均未封閉,網傳圖片為惡意拼接」,「自11月20日起,小區居民已經實行錯峰有序出戶下樓,在小區內活動」,「升降欄杆和柵欄都是日常設置」。究竟真相是什麼,網上說法不一。關於烏魯木齊吉祥苑小區住宅樓火災是否與過度防疫有關,需要等待更多消息。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烏魯木齊住宅樓火災事故第一時間,許多網民都寧願相信與當地過度防疫有關。這既是因為網上流傳的訊息與官方的說法不同,因為烏魯木齊已經全城靜默長達100多天,更是因為近年來屢見不鮮的過度防疫已經讓許多民眾產生本能反應。這其實暴露出包括烏魯木齊在內不少地方政府已經陷入塔西佗陷阱,即不論事情的真相是什麼,許多民眾都傾向於把事情往負面、往壞處聯想。

烏魯木齊住宅樓火災事故的發生,讓相當多的民眾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自今年8月10日宣佈全城靜默以來,烏魯木齊已經長時間封控100多天。《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寫道:「烏魯木齊是全國連續封控時間最長的大城市,該市的大量居民從8月中旬以來就被禁止離開小區,其中很多時間足不出戶,中間只有過一段短時間解封(解封的範圍不太清楚),所以該市一些人說他們已經被封了一百零幾天。這樣的超長時間封控顯然是不合理的,超過了人們身心能夠承受的限度。」

諷刺的是,長時間封控的烏魯木齊在住宅樓火災事故發生後迅速宣佈:烏魯木齊市已實現社會面基本清零,將分階段有序恢復低風險區生活秩序。這不禁讓人納悶,烏魯木齊當地負責防疫的官員,早幹嘛去了?為何他們要進行那麼久的封控?為何非要等到火災事故才想起解除封控?他們難道不知道中央政府一再重申的反對一刀切、層層加碼嗎?難道未曾聽說最近中央公布的二十條防疫措施嗎?

2020年8月4日,新疆阿勒泰,民警正在向轄區牧民群眾宣講抗擊疫情相關知識。(人民視覺)

烏魯木齊當地一些官員的治理能力堪憂,已經與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嚴重不匹配。這也難怪從25日到現在,內地網絡上群情激憤。胡錫進說:「把大量市民關在小區裏幾個月,這實在超過了人們的承受力,綜合負作用很大,這是公眾強烈不滿的根。火災死傷這麼多人,大家本來就會震驚、憤怒,長期封控積累的民怨會與之共振,形成更大的輿情海嘯。」但遺憾的是,面對民眾完全可以理解的情緒和不滿,刪帖的老套路再次上演,彷彿一些部門已經形成一封了之的路徑依賴。

從25日晚上開始,與刪帖同時進行的是,許多民眾爭相轉發質問烏魯木齊住宅樓火災的文章。一些人甚至再次引用老一輩共產黨政治家關於人民言論權的講話,比如毛澤東的「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鄧小平的「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群眾有氣就要出」,習仲勳的「應當允許人民講話,鼓勵人民去關心國家大事」。

對於人民的意見和怨言,一封了之的老套路是不行的,只會讓矛盾越積越深。古人早就說過,「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對於人民的意見和不滿,關鍵在於疏導,在於及時釋疑和解決問題,讓人民有申訴和說話地方,才能讓官民之間建立良性互動。

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望京地區的一處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在進行核酸檢測的相關準備。(視覺中國)

對於烏魯木齊來說,當務之急是通過令人信服的方式消除民眾的疑慮和怨言,儘快回應和滿足民眾的合理訴求,該問責的嚴肅問責,能解封的區域儘早解封,讓人民回歸正常生活。畢竟,防疫的目的是服務於人,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切不可本末倒置,扭曲為防疫至上。任何政策措施若想成功,都不能不考慮民眾的承受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十一條早已規定:「有關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採取的應對突發事件的措施,應當與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的性質、程度和範圍相適應;有多種措施可供選擇的,應當選擇有利於最大程度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益的措施。」

中央的二十條防疫措施同樣有規定:「嚴禁隨意封校停課、停工停產、未經批准阻斷交通、隨意採取『靜默』管理、隨意封控、長時間不解封、隨意停診等各類層層加碼行為,加大通報、公開曝光力度,對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依規嚴肅追責」。長時間封控100多天的烏魯木齊市是否存在違法問題,是否公然違反中央二十條措施的要求,應該給公眾一個令人信服的交代。

烏魯木齊住宅樓火災事故的洶湧輿情再次提醒社會,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與可持續的,疫情防控必須在法治框架下進行,與經濟發展、人民正常生活相平衡,不能為了防疫,別的全都不管不顧。可以說,向過度防疫說不,將科學精準防疫落到實處,守住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就醫和安全的基本底線,已經變得越來越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