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為早日走出疫情加速準備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今年以來,筆者寫過許多篇關於防疫的文章,其中的共同之處都是希望中國防疫能更加科學精準,不再一刀切、層層加碼,不再過度防疫,學會「陶瓷店裏抓老鼠」,盡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經濟發展。筆者多次援引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說法,「新冠抗疫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抱着咱就是不過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態」,「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與可持續的」。

因為筆者堅信任何政策措施若想持久有效,就必須經受現實和人心的檢驗,就必須因應現實的變化和民眾的訴求進行調整。防疫的目的是為了人,是服務於人民的利益和訴求,不可本末倒置。只有始終把人作為目的,多設身處地為人民的利益和訴求着想,儘可能兼顧和保障人民的權益和自由,尊重科學和專業,防疫才能持久,才是人民所需要的。而從國家發展大局來看,中國越早走出疫情越好,為了這一天早日到來,為了更平穩地走出疫情,中國應加速進行與弱者共存的準備

最近中央公布二十條防疫措施,讓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人看到中國漸次走出疫情的希望。這是好事和一種進步,更是當下中國社會應該凝聚共識和為之努力的方向。對於中國來說,躺平是不可取的,過度防疫同樣不可取,最重要的是平穩走出疫情,儘快修復疫情三年以來造成的經濟民生創傷,讓經濟再次騰飛,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才是王道和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那怎樣早日平穩走出疫情?關鍵在於能否消除那些依舊害怕新冠病毒的民眾的恐慌心理,能否加速準備與弱者共存,把寶貴的醫療資源用在最需要的民眾身上,最大限度保護弱勢群體。

今年3月,張文宏醫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這個病毒的病死率已經很低很低,在已經實現群體免疫的國家,病死率已經低於流感。但是我們中國如果現在迅速開放,會引起短時間內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會造成醫療資源擠兑和社會生活的短暫休克,對社會和家庭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我國現在高齡和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中,相當高的比例由於害怕疫苗接種的副作用,還沒有充分接種,一旦普遍感染,後果不堪設想。下階段我們無論如何要對這部分人群做好保護。」

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一處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在進行核酸檢測的相關準備。(視覺中國)

他的說法是有道理。從最近中國各地的感染情況來看,儘管感染者數量連續多日都高達兩三萬例,但絕大多數是無症狀感染者,重症率極低,說明新冠病毒的危害性明顯下降。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中醫專家張伯禮所指出的,當前的臨牀實踐表明,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這意味着新冠病毒的致病力減弱。

但新冠病毒對於未接種疫苗的老人或基礎疾病患者仍然具有威脅,仍有許多人談新冠病毒色變,擔心老人和孩子,害怕出現長期的後遺症。他們主要集中於一些小城市和農村地區,但也存在於大城市中。為什麼會發生鄭州富士康員工徒步返鄉事件?為什麼石家莊民眾會去搶購蓮花清瘟?為何一些農村地區會採取封路、堵路、釘門等老方法來物理防疫?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有相當比例的民眾依舊害怕新冠病毒,他們的恐慌情緒是真實存在的。若不能消除他們的恐懼,為老人或有基礎疾病患者建立有效保護屏障,那他們依舊容易恐慌,進而可能造成醫療擠兑。

10月30日,鄭州富士康港區內的返鄉員工。(紅星新聞)

筆者想以老家(湖北省黃岡市下面的一個縣)的經驗作為案例,最近那裏因為出現疫情,包括鄉村小路在內的許多路都被堵住,街道許多房門都被釘住,防疫的嚴厲程度超過2020年初新冠病毒毒性最嚴重時,明顯不符合中央二十條措施的要求。

但出乎筆者意料的是,老家許多民眾是支持這樣的做法。一是因為農村醫療條件很差,醫療資源匱乏,農村主要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老人的疫苗接種率不高,許多老人都有基礎疾病。

二是因為農村民眾的公共衛生意識和公民素養比較差,許多人都沒有防護的概念,亦沒有居家隔離的意識。猶記得三年前武漢疫情大爆發時,那會病毒危害性那麼大,但與武漢來往密切的老家,許多人根本沒有公共衛生意識,依舊不戴口罩,整天往人多處聚集,忙於參加各種宴會、酒席和打麻將,後來直到政府強力介入和回鄉過年的年輕人一再呼籲,情況才有所改善。最近老家疫情的出現,據說是因為有一家人從涉疫地區回來後違反居家隔離要求經常外出,把疫情傳開。三是因為農村很窮,政府和民眾都難以承受重症治療費用。四是至今仍有不少人對於新冠病毒的認知還停留在三年前,認為被感染是很嚴重的事情。

2021年6月3日,廣州越秀區青年志願者隊伍支援荔灣區廣船鶴園小區防疫和物質派送工作。(人民視覺)

類似筆者老家的情況,在中國絕不是個例,甚至具有某種程度的代表性。畢竟,中國依舊是個發展中國家,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中國實在太大,除了北上廣深等少數繁華髮達的一線、二線大城市之外,還有大量落後的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這也是為何對於新冠疫情的認知,在中國輿論場那麼分化,不同群體之間彷彿置身於兩個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

從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發展大勢所趨來看,當然越早走出疫情越好。但任何美好的想法都必須建立在複雜的現實之上,都必須平衡不同群體之間的訴求。中國若想平穩走出疫情,若想盡可能不引發醫療擠兑和社會恐慌,勢必要消除相當比例民眾的恐慌,引導他們科學認知毒性早已不同於三年前武漢疫情時的新冠病毒,在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增加醫療資源的投入,加速提升老人的疫苗接種率,為老人、有基礎疾病的人建立保護屏障。

從目前形勢來看,這項工作要加快進行,越快越好,以便於早點走出疫情,回歸正常生活。在此過程中,中國要向過度防疫、一刀切、層層加碼說不,將科學精準防疫落到實處,守住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就醫和安全的基本底線,拿出真金白銀為那些被疫情或封控影響的群體提供救濟(比如延遲還貸和發放生活費),重建民眾的信心和預期,全力拼經濟,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