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廿四節氣|濕熱汗多損心臟 吃苦食酸冬瓜薏米3湯水養心健脾

撰文:梁啟敏
出版:更新:

夏至,是夏季第四個節氣,這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由於夏至天氣炎熱又潮濕,容易引起口舌生瘡、煩躁、食慾不振,甚至中暑等問題。有中醫建議在夏至可多吃苦味食物解暑,以及酸味食物止汗,亦可飲用苦瓜黃豆排骨湯清熱氣。
撰文:健福堂註冊中醫師潘美蘭

夏至,今年是6月21日,這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過後,進入中醫常說的三伏天,是指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日子,「至」是極的意思,意味著陽氣極盛,過了這個極點,陽氣又開始潛藏,因此三伏天最適合調理身體,引陽氣入內,是虛寒性體質的人進行冬病夏治的好時機。

▼夏至容易引起什麼健康問題?(按圖 👇👇👇)

+5

夏至容易引起的健康問題

1.口舌生瘡,煩躁

夏五行屬火,與心相對,因為人的五個臟(心、肝、脾、肺、腎)中心屬火,夏至天氣炎熱,人體心火偏旺,容易灼傷津液,導致口舌生瘡,火氣偏旺則易煩躁易怒。

2.食慾不振,腹瀉,腸胃炎

夏至前後多雨水,地上潮濕,天氣炎熱,當地上濕氣與天上熱氣交蒸,亦容易形成濕熱性疾病,如腸胃炎、痢疾等脾胃疾病;同時因為汗液排洩過多,腸胃組織缺水,抑制了胃酸的分泌,使人胃口變差。

當溫度過高,人體不能及時散熱,就會出現頭暈、頭痛、氣促、噁心甚至神志不清等中暑症狀。(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3.中暑

夏至之後,進入全年天氣最炎熱的三伏天,當溫度過高,人體不能及時散熱,就會出現頭暈、頭痛、氣促、噁心甚至神志不清等中暑症狀,尤其是兒童、長者和長期病患如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

4.多汗,心悸失眠

夏至暑氣逼人,身體為了適應環境,會通過排出汗液幫助降溫,當人體大汗淋漓,過度出汗會導致津耗傷。中醫有「陽加陰謂之汗」之說,即是汗由津液所化生,除了水分之外,裏面亦有其他有用物質。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不僅會耗津傷血,還能傷及心陽,導致氣血兩傷、心失所養,出現心慌、心悸、疲倦、氣短、乏力、失眠、口渴等徵狀。

夏至養生貼士

▼夏至養生貼士(按圖 👇👇👇)

+10

1.飲食清淡不貪凍

高溫下,人的胃酸分泌都會有所降低,加之飲水增多,胃酸被沖淡,導致機體消化功能減弱,故在飲食方面,應以清補、健脾為原則。但是清淡不等於素食,因為素菜中雖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及豐富的維生素,但缺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所以,即使在炎炎夏日也不要拒絕葷菜的攝入,特別是魚類、肉類、蛋、奶和豆制品等優質蛋白質的食用,以滿足盛夏機體代謝的需求。

薏米不僅能增進食欲、補充營養,且可消暑健身,預防中暑。(GettyImages)

多食用菌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薏米、蓮子等,這些食品不僅能增進食欲、補充營養,且可消暑健身,預防中暑。

不宜因為貪涼喜冷,過度進食凍西瓜、雪糕、凍飲等。因為夏至人體陽氣外散,體內陽氣相對較少,過於貪冷易傷脾之陽氣,引起脾胃運化失常,體內寒濕積累,身體出現疲倦、腸胃不適。

2.吃苦解暑,汗多宜酸

夏至氣温高,食慾不振是常見現象,食用苦味食物,清熱解暑又養心。例如芹菜(降血脂,降血壓)、苦瓜(清心解暑)、芥菜(促進胃、腸消化功能)等。

古人認為「汗為心之液」,過度出汗會耗傷心的陰液,因此可以通過進食酸性食物有助收斂汗液以及滋養胃陰,例如番茄、檸檬,士多啤梨、烏梅、葡萄、山楂等。

夏至氣温高,食慾不振是常見現象,食用苦味食物,清熱解暑又養心。例如芹菜(降血脂,降血壓)、苦瓜(清心解暑)、芥菜(促進胃、腸消化功能)等。(cookpad)

3.運動有節

夏至運動鍛鍊,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地點最好選公園、湖河水邊,運動可選用散步、慢跑、八段錦、太極等,切勿在烈日下劇烈運動,以避免大汗淋漓,甚至運動後即刻飲大量冰水或冷水沖頭、淋浴,運動後可飲適當淡鹽水或綠豆水解暑。

4.宜晚睡早起

夏至宜晚睡早起,大家應該晚睡適應陰氣的不足,情緒上少發怒,調養心神。在中醫的角度而言, 10點左右休息,早上7點起床是比較適合養生的。

5.冬病夏治

夏至之後的三伏天,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一段日子,對於一些冬季發作的慢性病以及一些婦科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鼻敏感、腹瀉、經痛、經常感冒等陽虛導致的疾病,是最佳的防治時機。

在三伏天做天灸,其原理就是利用一些溫性的藥物打粉,用薑汁調和,外敷穴位,達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夏至湯水食療及茶療

夏至湯水食療及茶療(按圖 👇👇👇)

+12

1.苦瓜黃豆排骨湯:清熱解暑、降血壓、血脂

2.冬瓜薏米湯:清熱解暑,消腫利尿

3.花旗參荷葉茶:益氣、解暑

健福堂註冊中醫師潘美蘭(撰文者提供)

相關文章:護心|夏天易上火汗多損心臟氣血 蓮藕淮山2湯水5穴位除心浮氣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