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8旬翁半年2次中風 常規檢查難發現 留意4大高危因子

撰文:聯合新聞網
出版:更新:

心律不整恐引發猝死危機,且有7成的心律不整患者有心悸、呼吸困難、容易喘、胸悶、頭暈等症狀,常見的心房顫動,有3分之1的人屬於無症狀,醫生提醒,若有呼吸困難、頻繁心悸、不明原因胸悶胸痛及容易疲倦等4大異常徵兆,應儘早就醫檢查治療。

心因性猝死包含冠狀動脈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遺傳性心律不整。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溫明賢表示,心房顫動發作時宛如「心臟發抖」,心跳不正常時,血液滯留在心房中積成血栓,當心跳恢復時,血栓隨血液流到腦部,容易出現腦中風或猝死。

相關文章:中風|多數患者曾出現小中風徵兆!專家教5招預防腦中風要日常做

+10

台灣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生張伯丞表示,約7成心律不整患者,會有心悸、呼吸困難、容易喘、胸悶、頭暈等,雖可以透過心電圖檢查,但有3成的心律不整患者無症狀,因此很容易疏忽,若未及時檢查診斷及治療,疾病可能持續惡化。

心律不整中常見的心房顫動,張伯丞表示,成年人心房顫動盛行率約2到4%,全台約30至40萬人罹病,盛行率隨年紀增加而成長,70歲以上的朋友心房顫動比率約1成。心房顫動患者平時需規律服用抗凝血劑,同時使用心房顫動藥物,若無法用藥物控制,可透過手術治療。

一名80歲老伯發生腦中風,雖做了多項檢測及心電圖,但沒抓到陣發性心律不整證據,因此未針對心房顫動提供藥物,過了半年,老伯再次腦中風,醫療團隊與家屬決定把偵測時間拉長,確定為心房顫動,改用抗凝血劑、控制心房顫動症狀藥物,對症下藥後老伯再也沒出現中風。

收治上述個案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生趙子凡說,80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若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心房顫動危險性更高。他提醒,心房顫動無症狀者,也可能發生腦中風,若大家有危險因子,或心跳時常不規則,應盡快就醫檢查。

7成的猝死是心血管問題導致,但民眾卻不自知。台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張坤正表示,2016年《Mayo Clinic Proceedings》醫學期刊中,一篇研究分析當時台中市270萬人,針對心因性猝死數據發現,約19%與心律不整有關,日本、韓國也接近20%左右。

相關文章:高血壓|降血壓不只靠吃藥 5類食物可常吃 肉類選這些取代豬牛

+6

張坤正說,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附醫、高雄長庚等5間醫學中心於2021年發表研究,研究自2013年統計至2019年,分析461名心因性猝死患者,包括81人為心律不整、380人非心律不整,前者平均年齡為64歲,男女比為8:2,後者平均年齡74歲,男女比6:4。

研究發現,若滿足猝死4大風險因子「SACAF」,包括Sex(性別)男性、Age(年齡)小於65歲、Cardiovascular diseases(心血管疾病)曾有心血管病史、AF代表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顫動)。若患有心房顫動,相較一般人有高達2.6倍猝死機率。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發起「搭上心動列車543 遠離猝死好心安」,呼籲5大危險族群注意4大異常徵兆,盡早就醫檢查治療,並謹記3招預防猝死。

●猝死四大風險因子「SACAF」

S:Sex(性別),男性
A:Age(年齡),小於65歲
C:Cardiovascular diseases(心血管疾病),曾有心血管病史
AF:代表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顫動)

●五大危險族群:

1.年齡較大的長者
2.心血管疾病患者
3.有家族病史者
4.擁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
5.心衰竭病患

●四大異常徵兆:

1.呼吸困難
2.頻繁心悸
3.不明原因胸悶胸痛
4.容易疲倦

●三招預防猝死

1.適量運動
2.健康飲食
3.壓力管理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保健養生建議】

長者健康|大便習慣突變、停經後陰道出血 6大警號銀髮族別忽視

+14

慢性發炎|紅肉、內臟別吃太多?提防鐵蛋白過高 增患癌中風風險

+12

銀髮健康|大腦40歲後將加速衰老 多吃五穀豆類10大食物助護腦

+17

延伸閱讀:

備好雨具!豪雨持續轟炸宜蘭 北部「4縣市」要注意局部大雨

台灣首例屈公病現蹤 七旬老翁去完東南亞染疫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