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專家預言10年內必8級強震 2025機會很大 台北「受災將慘烈」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台東關山上周六(17日)晚間發生黎克特制6.4級強震,池上鄉2日後又發生規模6.8強震,在「9·21」大地震23周年前夕,勾起無數人內心深層的恐懼。
台灣《三立新聞》報道,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示警,東部外海的海溝型地震有「百年周期」,時間差不多到了,該處如果發生錯動,都是8級起跳,「10年以內一定會發生海溝型地震,這是台灣的宿命」。

報道指,從全球地震帶的分布來看,台灣位處最大、最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準確來說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會處,兩大板塊每年約以7、8厘米的速度相互聚合、碰撞,使台灣成為地震之島。

近期台東地牛大翻身,震源都在內陸,李錫堤呼籲民眾也關注花蓮外海的海溝,這處海溝因板塊向北隱沒、拉動海床而形成,深溝就是板塊交界面、錯動面在海床上的露頭;此處斷層向外海延伸約300公里,往地下大概延伸50公里,是一個非常大的面。1920年的大地震就是8級,再上一次是1815年,相隔105年,以此推算下次就是2025年,由於會有變動值,所以可能落在「2025年前後幾年」,機會很大。

國立中央大學教授李錫堤認為,東部外海的海溝型地震有百年周期,這麼大的面如果發生錯動,會是8級起跳,時間點恐落在「2025年前後幾年」。(台灣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

稱是台灣宿命 「能量總要釋放」

「這樣的地震(海溝型地震)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宿命,台灣本來地震就多,板塊一年7、8公分一直推,能量持續累積,總是要釋放的。」李錫堤表示,海溝型地震一旦發生,台北的受災情況恐比花蓮慘烈。

他說,雖然台北的地震活動不如中部或嘉南一帶頻繁,但台北的盆地效應不僅會放大震波,地震低頻波1至2秒的自然震動周期和土壤一樣,會產生第一個共振,市區林立的大樓自然震動周期也是1至2秒,是第二層共振,如此雙重共振,震波再放大,時間拉長,災害必然加劇。

李錫堤認為,如果東部外海發生8級海溝型地震,傳到台北時震度會達到「5強」或「6」,且是低頻震動,對高樓危害甚大。根據他的估算,8級地震傳到台北,加速度不會太大,大約為200 gal,仍在耐震設計規範內,只要按照規範好好蓋樓,大樓不會出問題,包括台北101等經過結構強化的大樓都沒問題,怕的是那些無以計數的危老建築。

台灣連日地震不斷,17日台東關山發生6.4級地震、18日台東池上發生6.8級地震、19日花蓮又發生5.9級地震。地震後不少商場商品都被震落,IKEA新莊店更被震到水管破裂。(Twitter@mouseni2)

稱西部還將有7級以上強震

「未爆彈」不只一個,李錫堤說,嘉南地區有幾條斷層的周期也到了,嘉義梅山斷層1906年活動過,台南則有六甲斷層,周期近了,台灣西部每世紀都會發生2至3次7級以上強震,這個世紀也不例外,嘉義、台南都可能會再發生。

針對民間學者的地震「百年周期」說,台灣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尊重」,同時強調地震無法預測,他傾向以「重複性」取代「周期」,因為周期指涉一定時間的反覆發生,事實上不盡如此。

陳國昌還說,學者爬梳大量文獻,歸納出巨震約百年一次的重複性,也並非毫無邏輯,無論大地震距離我們是近或遠,民眾平時應養成憂患意識,但不必過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