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3周年 經濟打擊有多大?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英格蘭北部支持保守黨的小鎮彭里斯(Penrith),家家都在沒有暖氣的家裡用毯子禦寒、人們在當地的食品銀行排起長隊。一家頗受歡迎的酒吧宣布將在經營了25年之後關閉,這已經是最近第三家了……」

這是一位駐烏克蘭的記者回到家鄉英國後看到的景象,他甚至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的文章中這樣寫道:「除了導彈之外,在戰爭中的烏克蘭工作要比在和平破碎的彭里斯更容易、更舒適。」

英國小鎮彭里斯(Penrith)酒吧街。(Discover Penrith網站)

2016年6月23日,英國全民公投意外「脫歐」,時任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辭職。接班人文翠珊(Theresa May)在之後幾年里為脫歐協議談判心力交瘁,也沒有將英國帶出泥潭。

2020年1月31日,英國最終實現脫歐。當時的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那一天這樣宣布:英國將「重新發現我們幾十年來沒有使用過的肌肉」。

但現實未如人願。今年1月31日,英國脫歐3周年之際,人們看到的似乎是衰退、悲觀和絕望:當時承諾「奪回控制權」的約翰遜早已在醜聞中下台;接班人卓慧思戲劇性搞崩英鎊後成為英國史上最「短命」首相;現役首相印度裔的辛偉誠(Rishi Sunak)上台百日,英國民眾的「禮物」,則是一場十年來最大規模罷工……

2016年至今經歷5任首相的英國,儘管脫歐不是其經濟表現不佳的唯一原因,但與同樣經歷新冠疫情、俄烏衝突、能源危機的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英國是G7中經濟增長率最低的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英國將是今年唯一出現經濟萎縮的主要經濟體。不得不承認,英國脫歐絕對是導致這一切的一個重要因素。

英國經濟學家、彭博新聞經濟部門負責人弗蘭德斯(Stephanie Flanders)在接受CNN採訪時說出了一個十分諷刺的現象:「(英國)最貧窮的五分之一人口現在比中歐和東歐大多數最貧窮的國家窮得多,他們在歐盟的貧窮國家會過得更好。」

脫歐3周年,英國活成了G7「差生」

2020年1月31日英國脫歐時,英國發行了一枚50便士的紀念幣,並在白廳舉行了燈光秀。

但在脫歐3周年之際,用彭博社的話說,「今天的氣氛更接近於葬禮而不是慶祝」。一個消息讓本就悲觀的氣氛雪上加霜:2023年1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稱,預計英國經濟今年將收縮0.6%, 比3個月前預測的要差0.9個百分點,比受到制裁的俄羅斯還要慢,也是七國集團(G7)中唯一預計在今年出現萎縮的經濟體。

儘管這些年全球都經歷了新冠疫情、俄烏衝突、通貨膨脹和能源危機的動盪,想要理清英國脫歐的影響並非易事。但在別國都緩慢恢復時,英國卻成了G7的「差生」,似乎不得不承認,脫歐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BBC根據經合組織數據分析,英國脫歐至今(2019年第四季度到2022年第三季度),G7國家的GDP增長率,英國是唯一一個呈負數的國家。

貿易、投資受挫,「倫敦衰落」

想要理清英國脫歐的影響並非易事,但若對英國脫歐至今的貿易、投資等數據做一番對比分析,或許能看到一些殘酷的現實。

英國脫歐,首當其衝的是貿易,這也是從文翠珊到約翰遜,脫歐協議一改再改都無法讓所有人滿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英國經濟現在對貿易的開放程度不如脫歐前。 2019年至2021年間,由於與歐盟的貿易大幅下降,貿易開放度(貿易與GDP之比)下降了8個百分點。儘管與其他經濟體一樣,疫情對英國貿易產生了不利影響,但英國的降幅至少比可比國家高出3個百分點。這一數據可以表明,脫歐是造成英國這種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圖為英國前首相文翠珊2021年11月6日在英國COP26會議發表講話。(Getty)

貿易成本上升不僅體現在總體數據中,還體現在英國企業在脫歐後面臨的繁文縟節中。在英國2021年退出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後,企業從英國進口貨物時必須填寫的海關出口申報單增加了兩倍多,而進口申報單在此期間增加了50%。企業面臨的繁文縟節空前增多,這不僅會提高貿易成本,不利於小公司,而且最終會導致消費者價格上漲。 BBC援引英國商會最近對500家公司進行的調查,超過一半的公司表示,他們仍在與新制度作鬥爭。

對海關數據的研究表明,英國出口貨物的種類也減少了。進口情況也類似——進口量已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倫敦經濟學院的學者指出,從歐盟進口的食品(如西紅柿或土豆)的價格在2020年和2021年期間大約上漲了6%,那還是在最近通脹飆升之前。

公投前後,脫歐派辯稱,脫歐的成本將被新的貿易協議所抵消。但是脫歐後,英國與歐盟共達成71項貿易協議。這個數字看上去不小,但絕大多數協議只是複制了英國在歐盟時期的協議。

此外英國已經與澳洲和新西蘭簽署了新協議,但這些協議預計只會對貿易產生微小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沒那麼快,甚至需要幾年的時間。此外,這些新協議還存在爭議,一些英國農民擔心他們會吃虧。

英國與印度和跨太平洋協定成員國的談判仍在進行,所花的時間比此前所希望的要長。而英國與美國的貿易協議,則遭到自身脫歐以及北愛爾蘭問題的「反噬」,仍難以達成。

到2023年初,自由貿易協定覆蓋的英國貿易份額為61%,預計在與澳洲和新西蘭的協定生效後升至62%。總體份額已從2019年英國留在歐盟時的64%下降。這不僅意味著近年來自由貿易協定覆蓋的貿易份額有所下降,而且還意味著英國政府未能實現到2022年底自由貿易協定覆蓋英國全部貿易80%的目標。

自由貿易協定覆蓋英國貿易份額,比脫歐前不增反降

BBC指出,英國的貿易相對於其經濟規模,總體而言已經下降。即使大多數國家在疫情最嚴重時都出現了國際貿易崩潰,但G7其他國家的貿易相對於其經濟規模都出現了反彈,但英國沒有。報道這樣寫道:「全球化英國」已經變得不那麼開放了,他已經落後了。

貿易並不是唯一受害者。自2016年公投以來,脫歐引發的巨大不確定性,削弱了英國的商業投資。

儘管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英國的商業投資一直在穩步增長,但這一趨勢在2016年公投時突然中斷。目前英國的商業投資比公投前的趨勢水平低31%。相比之下,歐盟目前的商業投資較2016年之前高出2%。

BBC表示,自公投以來,投資停滯不前,因為企業仍對經濟前景持謹慎態度。即使在2016年之前,投資也不高,但如果繼續公投前的趨勢,有分析表明,投資可能會比現在高出25%左右。

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一些機構認為,圍繞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包括尚未解決的《北愛爾蘭議定書》問題,至少阻礙了一些支出。

此外,脫歐還意味著勞動力自由流動規則的改變,以及基於積分的移民制度的引入。智庫「歐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和「變化中的歐洲中的英國」(UK in A Changing Europe)的一項研究表明,由於脫歐,英國工人減少了33萬人。這可能只佔總勞動力的1%,但運輸、酒店和零售等行業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工人的缺乏導致了產品的短缺,並推高商品和服務價格。

英國流失的還包括高薪人才,根據安永追蹤的7000多份英國脫歐後工作變動內容,歐洲銀行管理局2021年的數據顯示,歐盟薪酬最高的金融專業人士數量大幅增加。在德國,摩根大通正計劃開設一家新的數字銀行,六年內新增的頂級銀行家數量超過了英國。

倫敦市長簡世德(Sadiq Aman Khan)是最近少數打破沉默的政客之一,他說,英國脫歐行不通。作為頂級金融城市的倫敦,工作和人才流失的速度正在加快。彭博社對比了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年收入至少100萬歐元的銀行家人數的年度變化,寫下了這樣一個詞:倫敦衰落。

圖為倫敦市長簡世德2022年12月8日在工黨商業會議上演講。(Getty)

英國民眾「買單」

脫歐後的貿易、投資、勞動力下降成為推動英國經濟衰落的重要因素,但最終,英國人為之買單。遺憾的民眾看到的主要是更嚴重的通貨膨脹,不斷下降的公共服務和潛在的經濟衰退——這些都不是曾在競選巴士上宣傳的。

去年10月,英國通貨膨脹率達到11.1%,為41年來的最高水平。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上個月發布的數據,去年12月英國通脹率為10.5%,低於11月的10.7%,雖然是通脹連續第二個月放緩,但仍然保持在兩位數。

在去年的大部份時間裡,英國通脹的最大推手是能源價格的上漲,這導致家庭電費和煤氣費更加昂貴。英國統計局上月表示,12月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波動因素的核心通脹率維持在6.3%。食品價格、酒店和餐館價格的上漲抵消了汽油和服裝價格的下跌,服務價格比前一個月上漲得更快。

另一份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的三個月,英國平均工資同比增長6.4%,是疫情封鎖後有記錄以來的最快增速。但即便如此,工資仍未能跟上通貨膨脹的步伐。 《紐約時報》認為,英國在經歷了十多年的工資緩慢增長之後,尤其是公共服務人員的工資增長緩慢,消費能力的喪失是英國各行各業罷工浪潮的部份原因。

2月1日,英國有50萬人開始罷工,其中包括教師、公務員以及火車司機等。罷工的原因是大臣們繼續拒絕工會提高公共部門薪酬的要求。

這是英國1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罷工,影響非常廣泛。英國全境內,參與罷工的有來自120多個政府部門的10萬名公務員,以及數以萬計的大學講師和鐵路工人。

據悉,下週,護士、救護車工作人員、護理人員、緊急呼叫處理人員和其他醫療工作者將舉行更多的罷工,。罷工者要求高於通貨膨脹率的加薪,以支付飛漲的食品和能源費用。他們說這讓他們感到壓力,感到自身價值被低估,入不敷出。

圖為英國倫敦2月1日罷工大遊行。(Reuters)

但是,英國政府對罷工態度強硬。商務大臣夏博思(Grant Shapps)在Twitter上寫道:「我們必須讓工會大亨在使用罷工武器之前三思,並完成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未完成的事業。」值得注意的是,戴卓爾夫人在20世紀80年代剝奪了工會老闆的權力,認為他們在勒索國家,阻礙必要的經濟改革。而英國首相辛偉誠則堅持堅持通過立法,強制執行最低服務水平,這會使消防員、教師、火車司機和核電站工程師等基本工作人員更難罷工。這項擬議中的法律激怒了工會領導人,他們說,這將允許僱主解僱罷工的工人。

《華盛頓郵報》在分析英國政府強硬態度時認為,其原因之一是去年卓慧思的減稅計劃讓英國債券市場崩盤,現任首相辛偉誠一直急於恢復保守黨的財政信譽,而工資大幅上漲將擴大已經因新冠和能源危機而不堪重負的國家赤字;大臣們還認為,更高的工資會加劇通脹。

在政客的眼中,民眾的訴求並沒有他們的利益重要: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估計罷工給國家造成了6億英鎊的損失。相比之下,如果公共部門的工資提高5%至8%,將額外支出75億英鎊。

英國下一步,政府「無解」

倫敦的理財公司Chenavari的巴黎負責人告訴彭博社,「市場反應表明,英國的錯誤在於,想像英國脫歐可能會釋放出一隻歐洲『老虎』。」但並沒有,英國脫歐暴露並加劇了英國經濟的潛在弱點——生產率低、商業投資低、全球競爭力下降,或許最引人注目的是,政府缺乏應對這些問題的戰略。

經濟衰落背後更大的圖景下,英國的政治在脫歐後也處在極度的不穩定中。自2016年至今,英國已經經歷了5任首相,混亂程度可見一斑。而每個人都曾在競選、上任時對英國民眾許下承諾,辭職時只留下一個爛攤子。

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公布幾小時後,卡梅倫宣布辭職,一走了之。

曾是「留歐」派的文翠珊接過公投後的一攤爛局,不得不扛起脫歐大旗。但是接下來的3年裡,英國下議院連續3次拒絕梅的脫歐協議。最後在2019年5月24日,文翠珊宣布將於6月7日辭去保守黨領袖,現場淚流滿面。

2019年7月,「脫歐派」約翰遜成為英國首相,開始了帶領英國「硬脫歐」的進程。半年後,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但政治的亂局並沒有結束。在一連串的醜聞引發大臣辭職潮後,約翰遜在2022年7月7日宣布辭職。

圖為英國前首相約翰遜於2022年9月6日在英國倫敦發表卸任前最後一場講話。(Reuters)

兩個月後,卓慧思「接棒」,但戲劇性的災難情節出現了:卓慧思上任後,英國政府當地時間9月23日公布了自1972年以來最激進的減稅方案,英鎊跌至半個世紀以來最低水平,嚇壞金融市場。

10月3日,卓慧思政府宣布放棄此前提出的取消45%最高所得稅稅率的計劃,被認為是作出了「恥辱性讓步」(humiliating climbdown),但於事無補。

10月20日,卓慧思宣布辭職,距離上任僅45天,成為英國史上最短命首相。

圖為英國前首相卓慧思2022年10月20日在倫敦發表辭職聲明。(Reuters)

在災難中接過首相之位的印裔富豪辛偉誠,到今年2月2日,已經執政滿百天。據英國《衛報》,在唐寧街10號內部,關鍵顧問們認為,辛偉誠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經濟開始復蘇,他在通貨膨脹、國債、經濟、移民和NHS等問題上做出了5個明確的承諾,並在很大程度上讓保守黨的內訌不再成為頭版新聞。

但殘酷的現實是,自辛偉誠入主唐寧街以來,英國發生了現代史上最嚴重的公共部門罷工;與此同時,英國的國民醫療服務體系瀕臨崩潰;數百萬人在生活成本危機中受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英國是G7中唯一預計在2023年出現萎縮的經濟體。

政府的混亂也沒有結束。辛偉誠已經因為醜聞失去了韋廉信(Gavin Williamson)和查學禮(Nadhim Zahawi)兩位大臣,由於藍韜文(Dominic Raab)也在接受調查,辛偉誠很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第三位內閣大臣。

民意調查還沒有開始轉向,工黨目前領先保守黨20個百分點,而辛偉誠本人的支持率開始下降。 《衛報》表示,選民們最常說的話也是保守黨議員們最擔心的——辛偉誠「脫離群眾」,他的巨額財富意味著他不能理解選民們的擔憂。一位選民告訴工黨的研究人員,當辛偉誠談論NHS時,他們不能把他當回事,因為很明顯,他從來沒有在等待名單上。

圖為英國首相辛偉誠1月30日於蒂賽德大學發表演講。(Reuters)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撰文者徐蕾,原題為〈脫歐3週年,英國大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