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強監管打殘港股 摩根資管許長泰教路部署 3板塊值得留意

撰文:江麗琦
出版:更新:

內地監管風暴持續,最新吹到教育板塊,新東方教育(9901)上周五﹙23日﹚急瀉四成收市,嚇驚不少散戶之餘,亦令中概股出現一輪洗倉潮!

在監管陰霾下,港股弱勢未止! 不過,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首席市場策略師許長泰對後市未言太淡。既然監管風險存在,投資不妨適應這種新常態,他接受《香港01》專訪時指出,港股仍有3個監管風險較低的板塊值得留意,當中有穩定收息之選,也有長綫增長的行業,而備受「打壓」的科技股,可以開始考慮,但切忌揀選業務太單一的公司。

許長泰指出,港股後市未宜過淡,倘監管明朗化,最壞情況將過去。﹙資料圖片﹚

恒指第二季整體在27500點至29500點之間徘徊,踏入第三季表現更為偏軟,一度上演27000點攻防戰,無論是新經濟股,還是價值股表現都令人失望,惟許長泰指出,後市前景未宜過淡,料恒指約26000點有支持,「港股第三季會比較謹慎,若監管明朗化,最壞情況將過去,股票估值去到比較吸引的水平,則可能會帶動港股整體表現。」

他續指,本地經濟復甦慢了些,故本地地產股反彈力度未算好強;加上內地科技企業受監管限制,無論是由金融系統性風險,或是反壟斷平台, 以至關注客戶個人資訊泄漏等風險,均令市場氣氛較謹慎。「惟若經濟復甦力度加快,價值股反彈,港股第四季表現料較第三季為佳。」

內銀加大監管風險較少

港股今輪失色,其中一個原因是內地加強各行各業的監管,科技領域吹起數據安全風暴,就連教育行業也有「雙減」﹙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文件出台。在強監管環境下,既然無法逃避,不如「逆向思維」出發,找出本身已處在監管風眼中的行業,內銀股正是一例。

許長泰指出,市場擔心監管政策風險,不妨想想銀行業一直是監管最嚴謹的行業,故傳統銀行再需加大監管的風險較小,「 ﹙而且﹚內銀股股息率較高,即使大市無表現,但至少賺到5厘息,已經算是不錯。」彭博數據顯示,中行(3988)、建行(0939)、農行(1288)、工行(1398)2021年預測息率介乎7至9厘,對食息一族有吸引力。

市場擔心監管政策風險,許長泰則指,投資者可考慮監管已最嚴謹的行業,如銀行業。﹙資料圖片﹚

繼續睇好新能源股

另一邊廂,在國策扶持下,許長泰亦看好太陽能發電板、風力等與再生能源相關的產業。說起這板塊,其實早已備受市場青睞,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已表明,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事實上,一眾新能源股在去年下半年已率先炒起,無論是光伏股信義光能(0968)、風力股龍源電力(0916),還是電動車比亞迪(1211),半年內股價都至少翻倍。惟至今年初,市場氣氛欠佳,不少累積升幅龐大的新能源股亦隨大市回調,嚇唬不少投資者。

雖然股價短線較波動,惟若從中長線角度出發,前景仍然亮麗。「看好環保產業未來10年、20年、30年的長綫增長,行業前景正面,不妨揀龍頭公司,亦需細看公司產能如何、供應鏈是否穩定,以及資產負債表穩健與否。」許長泰說道。

受惠國策扶持,太陽能光伏板需求急增,前景被市場看好。﹙資料圖片﹚

至於其他較少具爭議性行業,例如消費品行業,即使有政策監管,預計監管力度較輕。許長泰指出,「日常用品等消費品受監管風險較少,例如體育用品無咩好監管,不妨留意其他消費品板塊。」港股大市弱勢下,體育用品股表現卻一枝獨秀,當中李寧(2331)、安踏(2020)年初至今分別累升約75%、45%,算是監管風暴中的避風塘,目前則略嫌「人滿之患」。

科技股擁多項業務「秤先」

說回受監管風暴吹襲的科技領域,表現教人失色。恒生科技指數由2月高位11001點,跌至目前約7300點水平,累跌幅度逾三成,據統計觸頂以來市值已蒸發5,510億美元。

許長泰明言,科技股受監管影響,確是跌到好殘,可以開始考慮,但要揀有多項業務的龍頭科技股,不是只做一瓣生意,「若科技企業擁有FinTech(金融科技)、電商、娛樂、遊戲等多項業務,若其中一範業務受監管,至少其他業務仍能照常運作。」

反之,只有單一業務商業模式的科企,若監管擊中要項,不確定性將維持一段頗長時間。因此,故是否執平貨,應視乎公司營運模式是否多樣化。許長泰打個比喻,「若公司有四五條水,呢家一兩條受監管睇住,另外三條水仍然運行中,這樣盈利穩定性會高一些。」

,受監管影響科技股「跌到好殘」,許長泰明言可以開始考慮。﹙梁鵬威攝﹚

衡量營運模式是否已變

同時,科技行業受監管,亦需留意監管力度會有多緊,是否衝擊經營模式。許長泰指,「一間FinTech估值50倍,傳統銀行估值約10倍。若FinTech受監管,需要更多充足資本,買賣亦需更多手續。這樣的話,以前的FinTech是否再值得一個高估值,值得商確。」所以,即使某些科技股跌到好平,仍需衡量它的營運模式會否跟以前已經不一樣,不能只看估值平就叫執平貨。

以上述「貼士」選股的話,若科企要做到有幾項業務,又要做得成功,又有幾何?以ATMXJ為例,阿里巴巴(9988)業務多元化,有電商平台,亦有金融科技,以大數據形成生態圈,發展潛力不俗。惟最大風險在於至今螞蟻金服前景未明,並陷於監管風眼,估值情況暫難有定論。

至於美團(3690)以餐飲外賣業務為主,小米(1810)賣智能手機,京東集團(9618)則主營電商零售業務,當中似乎只有騰訊(0700)較符合要求。翻查公司資料,截至2021年第一季業績表現,包含手遊在內的增值服務仍然是在其營收中佔比最高的業務,達至54%,網絡廣告佔16%,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佔29%。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更能按年增長47%至390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騰訊業務至少有四項,較能分散風險,而過去5年市盈率平均達35倍,目前預測市盈率約30倍,騰訊投資價值逐步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