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袋徵費|01消息︰因疫情擬不加膠袋稅 研收緊豁免防濫派平口袋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膠袋徵費實施超過11年,港人對5毫子一個袋已不陌生。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早已預告,將徵費上調至1元,是可以考慮方向。惟徵費計劃檢討的公眾諮詢一拖再拖,環保署最新回覆《香港01》查詢時,未有再提及調整收費水平,只稱當局會研究徵費計劃的豁免範圍,及在豁免情況下可派發的膠袋數目等。
據了解,當局因應經濟環境轉差,擬不加膠袋徵費,每個袋維持至少收5毫。未來調整亦主要從豁免範圍著手,例如盛載冷凍食品、蔬果的平口袋,以及因購買非密封包裝麵包而索取額外膠袋,未來可能不再免費派發。消息指,料當局最快於今年中或之後,才會就膠袋徵費的調整方案,展開公眾諮詢。

2019年有40.7億個膠袋棄置到堆填區,則人均每日丟棄1.5個膠袋。(資料圖片 / 余俊亮攝)

相關報道︰膠袋徵費|便利店袋棄置量離奇跌9成 環團指零辨識度易斷錯症

黃錦星過去曾多次提及有意調整膠袋徵費計劃,去年6月,環保署曾指,當局的檢討範圍「從豁免範圍(例如關乎盛載冰凍和冷凍食品的膠袋)、在豁免情況下可派發的塑膠購物袋數目,以及收費水平方面,研究如何進一步減少塑膠購物袋的使用」,並計劃在去年下半年就檢討結果諮詢公眾。

事隔大半年,膠袋徵費計劃調整的諮詢至今未見影。環保署最新回覆《香港01》查詢時,未有再提及檢討「收費水平」。發言人表示,2019年膠袋棄置量數據反映市民在減用膠袋方面意識有所提高,但認為計劃仍有優化空間,適時會就建議諮詢公眾,制定未來路向。

平口袋常見於超市水果區,由於免費自取,不少市民一次取多個。(資料圖片)

平口袋棄置量最多 一年棄6.7億個

環保署自2009年7月7日推行俗稱「膠袋徵費」的首階段計劃,涵蓋3,000多個主要為大型連鎖超級市場、便利店及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的零售點。2015年4月1日起,計劃擴展至所有零售點。

根據政府膠袋棄置量數據,2019年有40.7億個膠袋棄置到堆填區,即人均每日丟棄1.5個膠袋。數字按年減少近一成,但仍較2015年多3.6%。至於被列為「其他」類別(即未印有可作分辦源頭標識的膠袋)棄置量佔總數近8成。

其中獲豁免收費、在超市新鮮食品區「任攞」的「平口袋」,一般用來盛載無包裝或非氣密包裝食品或冷凍食品,在過去數年平均棄置量達6.7億個。數字較去年公布的7.3億個減少8%,但仍繼續位列榜首。排名第二及第三均來自食物相關零售,分別是餐廳和熟食店(4.1億個),以及麵包餅食店(2.9億個),棄置量雖按年減少約15%,但麵包袋棄置量,沒有一年曾低於徵費推出首年的水平。

跌幅最明顯是便利店膠袋(見另稿),按年減少超過9成;其次是電器、電子及電訊產品店膠袋,按年減少7成半。雖然整體膠袋棄置量有下跌趨勢,但仍有兩個類別膠袋呈升幅,包括書籍、文具和禮品店膠袋,以及超級市場膠袋,分別按年增加40.4%及5.7%。

食肆膠袋棄置量近3年處高位

實施膠袋徵費後,2019年棄置於堆填區的餐廳和熟食店膠袋數量,僅次於2017及2018年。據叙福樓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傑龍觀察,外賣膠袋因豁免收費,早年曾見有食客一次索取10個,當購物袋使用,後期為減少過分濫用情況,遂自行收費,惹來不少批評,甚至投訴,「環保啲,忍痛去收,得罪班客都要收」,終見使用量回落。他估計,食肆膠袋棄置量增加與遊客生意有關,當2019年遊客及經濟活動減少,棄置量也隨之下跌。

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認為,去年及今年情況將更差,皆因疫情下禁晚市堂食,市民逼著要買外賣,業內膠袋用量再用多2至3倍;即使鼓勵市民外賣自取,自備袋買外賣的人甚少,加上成本考慮,食肆多只提供普通膠袋。面對經濟及營商環境差,他認為各界已心力交瘁,調升膠袋徵費只會惹來批評,希望政府不要為業界增添負擔。

疫情下,膠袋、即棄餐具用量大增,釀成膠災。(資料圖片 / 余俊亮攝)

環團指0.5元徵費已失效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認為,膠袋徵費目的是改變市民行為習慣及減少用袋,但官方數據反映5毫子膠袋稅效用已抵銷,若今次放棄加價,或要再等10年才有機會調整收費,變相是「自斷一臂」。他認為,社會關注塑膠氾濫危機,但同時應該承擔責任,直言「收費多少同荷包無直接關係」,只要自備袋購物,無論加多少也不會受影響。他又指,目前豁免範圍太廣,受規管的膠袋僅佔四分一,當局有必要收緊豁免範圍及加強執法,並需清晰交代豁免界線及類別。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亦認為,當多國訂立走塑政策,例如台灣計劃2030年全面禁用購物膠袋、各類免洗餐具、以及單次使用的外帶飲料杯與塑膠吸管。但本港仍停滯不前,希望政府盡快訂立走塑時間表,及加快推行垃圾徵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