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M+|艾未未作品惹狂轟 收藏家希克:非所有作品適合公開展出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西九文化區M+館藏餘波未了,中國異見藝術家艾未未的《透視研究:天安門》,早前遭建制陣營狂轟,指斥涉違《國安法》。《香港01》早前取得捐售藏品的瑞士收藏家希克(Uli Sigg)親筆撰文回應初稿,內文提到,大部分中國地區亦顯然包括部份香港人士,抱着相異目光看待藝術,惟當代藝術有別傳統,非旨在展示美好及和諧,反之是批判現實,甚至直揭瘡疤。
希克今(22日)發出正式聲明,內容大致與初稿相同,但新增內容提到收藏當代中國藝術的心路歷程,又對有關捐贈予以肯定:「我認為 M+是偉大的項目,它是在中國土地上的博物館」,又認為藏品應「物歸原主」,「我一向認為,我所蒐羅的藏品應交到中國人手上,讓中國人能欣賞自己的藝術。我的看法至今不曾改變。」他又指,這批藏品中並非所有作品都適合公開展出,當中一些是保留下來供藝術史家研究之用。

希克發出公開聲明,不點名批評部份香港人抱着相異眼光看待藝術。(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圖片)

聲明由希克發出,內文一分為二,包括其對當代藝術的詮釋,以及其收藏當代中國藝術原委,以及捐贈予M+的初衷。他不點明批評指,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且顯然在香港社會的某些成員中,當代藝術圈以外的人對於何謂當代藝術,是有很不同的理解,但他直接點出當代藝術的精粹,「它可能會批判現實,甚至會觸碰傷口,戳到痛處」。內文大致與早前報道相同。不過,有別於初稿,聲明增飾其收藏當代中國藝術原委,他指,1990 年代中期,發覺無論在中國還是海外,不管是個人或者機構,並沒有人有系統地收藏當代中國藝術,「因此,我決定改變收藏策略,仿效收藏機構的手法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

他又指,並非根據私人收藏家的個人品味與喜好去蒐集,而是按照收藏機構的做法:以時為經、創作媒介為緯,從其源頭開始,嘗試全面地反映富實驗精神的當代中國藝術家的創作面貌,「我對藝術家在特定時刻的關注,以及在變化莫測的環境和國家經歷蛻變的氛圍下創作的作品十分感興趣。」

希克:部份作品可供藝術史家研究

他提到,這種做法必然會包括來自邊緣群體的作品,唯有如此才能得睹全貌,而非只見其折中之處。這批藏品中並非所有作品都適合公開展出,當中一些是保留下來供藝術史家研究之用。

希克又對當初捐贈決定堅定不移,不抱任何動搖:「我認為 M+是偉大的項目,它是在中國土地上的博物館,我一向認為,我所蒐羅的藏品應交到中國人手上,讓中國人能欣賞自己的藝術。我的看法至今不曾改變。」

M+將於今年內開幕,上月中M+ 館長華安雅與傳媒預覽時曾表示,館方不會迴避與六四或反修例運動相關展品,事件引來建制派大力狙擊,質疑艾未未相關展品有違《國安法》,以及狠斥港府亂花公帑購置相關藝術品。

▼西九M+博物館年底開幕▼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