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本地蟹賺分換物助減碳 平民版碳交易平台 初期助減350噸排放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全球暖化日趨嚴重,減少依賴進口有助減低碳排放。有本地養殖場計劃今年秋季推出至少50萬隻港產大閘蟹應市,並以餐前廚餘製成蟹糧餵飼,料可減少350公噸碳排放。機構成立首個平民版碳交易平台,將買本地蟹減碳量變成可換物、甚至「當錢洗」的碳積分,令碳交易也可平民化。

購買港產大閘蟹可變成碳信用積分,換取漁農產品、甚至合作食肆的折扣優惠等,形成平民版的碳交易平台。(勞敏儀攝)

港人愛吃的大閘蟹,幾乎全部靠進口,產生不少碳排放。生態魚蝦蟹科技有限公司今年試行養殖本地大閘蟹,並使用回收的鱈魚及三文魚作為部分飼料增加蛋白質,預計每隻大閘蟹節省約700克碳排放。

延伸閱讀:港產大閘蟹9月首度應市 爆膏蟹民食好住好 廚餘三文魚磨粉製糧

食本地蟹減碳賺積分

省下的碳排放非單純一個記錄,可變成碳信用積分,換取該公司出售的漁農產品、南丫部落的商品,甚至合作食肆的折扣優惠等,形成平民版的碳交易平台。

該平台由非牟利機構「地球知源」(ProjecTerrae)創立,創會主席陳式立表示,首階段透過「以碳換物」概念,例如累積10公斤碳信用積分,可換取一隻大閘蟹,增加市民參與動力;倘參與人數增至約50萬人,可啟動第二階段,把市民省下的二氧化碳排放,轉化成碳信用虛擬貨幣,透過ZoidPay技術全球網購,最快明年底推出。

陳式立指,碳貨幣價值由自由市場而定,以內地為例,每公噸「碳價」約50元人民幣,即一隻本地大閘蟹節省的碳排放價值3.5仙人民幣。陳相信隨多國訂立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及相關政策,將有更多人參與碳交易,令其價值有望上升,亦冀以經濟誘因鼓勵市民開展綠色生活。

陳式立相信,隨多國訂立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及相關政策,將有更多人參與碳交易,令其價值有望上升。(勞敏儀攝)

從食材入手的「平民版」碳交易

目前沒有民生相關的碳排放,被納入碳信用交易。董事程詩灝表示,碳交易集中在重工業,對市民而言遙不可及,故嘗試從食材入手,只要購入安心食品,可賺取有升值潛力的碳積分,日後應用範圍將更廣;當人人可用,在民生上令碳交易「落地」。

▼港產大閘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