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釉料大灣區醫生非主力診症 林哲玄:三頭六臂都杯水車薪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醫管局日前公布計劃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料首批招募5至10名內地醫生來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今日(25日)在電台節目指,香港與內地的醫療系統和使用語言不同,內地醫護到港後,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適應,相信計劃以交流比重較多,來港醫生或非負責診症工作。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認為,內地三甲醫院水平十分高,不過只得5至10名醫生到港「就算三頭六臂都係杯水車薪」。他希望計劃下令其他內地醫生更熟習香港模式,舖墊非本地醫生來源的路。他又批評,醫委會特別註冊委員會評審的認可大學名單中,全部均是以英文教學,「醫委會似乎對中文有歧視,點解用英文教學就好似好歡迎,香港醫生英文好好咩?我坐咁耐醫委會都唔覺同事英文特別好」。

林志釉今日在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中表示,樂見來港內地醫生來港,不過交流計劃一年「頭幾個月要湊住佢,適應香港環境」;加上本港醫療記錄用英文,內地大部份中文,相信來港醫生主要非要負責診症工作,交流成份較多。

他又指,非本地醫生主要說普通話或英文,診症溝通上或有問題,「當然港人兩文三語不成問題,但診症不容錯失」,強調即使錯誤輕微亦對病人身體有影響,工作上不容許有落差發生,相信須要有監察及督導工作。

+3

林哲玄則認為不須太擔憂語言問題,因大灣區醫生大部份說廣東話,現時本港亦有不少非華人醫人,而相信港人普通話不成問題。他又批評醫委會特別註冊委員會評審的認可大學名單中,全部均是以英文教學,即使復旦大學亦只批准英文班:「醫委會似乎對中文有歧視,點解用英文教學就好似好歡迎,以前護士病歷中文寫,有咩問題?點解香港醫生英文好好咩?我坐咁耐醫委會都唔覺同事英文特別好」

林哲玄又批評醫委會做法匪夷所思,認為香港醫療教學是中英雙語,病房內與病人用中文溝通,「手術唔通由頭到尾用英文講?」

對於醫管局醫護人手流失嚴重,林志釉認為移民潮是一大原因,由於先進國家對醫生、護士非常渴求,如果他們打算移民,「唔憂去外國」。他指,近兩三年的社會事件,加上公立醫院的壓力或令醫護人員心淡,繼而離開。他又對醫管局挽留人手的措施有所保留,認為往後幾年人手不足的問題或繼續惡化。

林哲玄則認為護士離職率一直較高,因工時及工作環境對組織家庭的女士不友善。他直言近年唔見很多專科醫生私家執業,估計部份離開醫管局人士是屆退休年齡,部份則相信是移民。他又指,現時本港已增加醫學生名額,亦有新措施希望吸引非本地醫生來港,又強調醫管局必須改善工作環境,例如減少醫護不必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