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稍緩可作好增加供氧準備 以應對未來傳染病突襲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治療大型傳染病,除了要有適當的藥物治療,長期病患者若染疫更有機會出現缺氧,或引致多重器官衰竭,故氧氣供應充足十分重要。在新冠疫情襲港初期,本港一度出現氧氣供應幾近緊張情況,因不少患者均需有足夠氧氣來協助治療及維持生命。其實不只香港,部分海外地區亦有氧氣短缺情況,印度等地更曾經歷「搶氧氣」潮,政府為解決氧氣瓶供應短缺問題疲於奔命,甚至據說有痛患在印度醫院內缺氧死亡。為增加本港醫院供氧量,當時加強使用了比一般流量高的便携式氧氣機及增取更多氧氣瓶供氧以緩解需求,如今疫情稍緩,當局或許應進一步檢視本地供氧系統,以防患於未然。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筆者記得疫情初期,本港一度出現氧氣供應緊張情況,令人擔心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當時一般醫院內已設有大型真空隔熱液態缸去儲存氧氣,液態氧是由本地氧氣公司以熱力學形式大量製造。氧氣公司首先吸取大氣環境中的空氣(大氣內氮氣佔有78.3%,其次為氧氣為的20.99%),將其溫度降低至攝氏負196度以下,令其變為液體空氣,再稍為加溫至攝氏負196度為痰氣的沸點,從而把痰氣蒸發氣化排走。

排氣後,將餘下低溫液體氧儲存,再轉到領有危險品牌的液態缸車,運送至醫院內的氧氣缸,經氣化後由專設醫療氣體管道輸送至各醫院部門供治療使用。通常整個容量達萬多公升等量的氧氣缸充滿液體氧後,足夠供一間標準醫院使用數天。

不過,新冠肺炎下氧氣使用需求突然大增,若氧氣公司來不及運轉及為液態缸補充氧氣,院方有機會使用到氧氣瓶或便携式氧氣機協助。若使用樽裝氧氣瓶,此類儲存了壓縮氣體的氧氣樽體積容量不算大,方便放置於病床邊給病人使用,但由於當時疫情嚴峻,氧氣需求量太大,氧氣公司未必有足夠氧氣樽回流再用,故未算是最佳解決氧氣不足的辦法。

此外,亦有醫院會使用小型獨立便携式氧氣機,或稱為「分子篩」氧氣機。它的製氧原理是不同於氧氣公司的熱力學方法,而透過抽入空氣,利用分子篩所採用沸石物料的特性,以物理吸附和解吸技術運作,在加壓時可將空氣中的氮氣吸附,其餘未被吸附的氧氣會被收集,經淨化處理後成為高純度氧氣。

相反,分子篩在減壓時會將之前所吸附的氮氣排放回空氣中,在分子篩下一次加壓時又可吸附氮氣和餘下氧氣,整個過程為周期性循環,供應的氧氣可持續供病人使用。不過,此類製氧機可提供的氧氣量同樣有限制,當分子篩功能衰退時氧氣濃度便會逐漸降低。

記得本港昔日曾出現「輸錯氣體」事故,當局一度曾嘗試在醫院內自行製氧,雖然成功以分子篩方法「製氧」,但需要根據嚴謹的製藥標準處理,加上製氧並非醫院「本業」,故計劃在氧氣供應平穩後停運。現時回看,雖然自行製氧未必是增加或穩定氧氣供應的可行辦法,但在這接近「後疫情」時代期間,相信當局或會在新醫院加強供氧設備,包括與氧氣公司商討為醫院引入更多備用氧氣樽、增加添置高流量便携製氧機,亦可考慮在醫院更換液態缸時,將「單缸」換成或加至「孖缸」以增加載氧量等,作好更長遠規劃,以備不時之需。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