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委員會紀錄不具名涉秘書處資源不足 田北辰:加個名有幾難?

撰文:余心美 何瑞芬
出版:更新:

完善選舉制度後組成的新一屆、即第七屆立法會,由去年一月運作至今剛好一整年,無論立法會會議的政府議案、財委會會議牽涉億元計的公帑撥款,以致事務委員會無約束力的表決,都大多不記名表決,及至年底翻查會議紀錄時,更發現事務委員會的會議紀錄僅得發言撮要,而且沒有把發言的議員名字紀錄在案,僅以「一名議員」表述。
據立法會議員所了解,是涉及立法會秘書處資源問題,因今屆議員人數增加20名,達致90名議員,秘書處資源沒按比例增加,若採用不具名的撮要,相對於具名的逐字紀錄方式,可以更快完成會議紀要,這個做法無損立法會問責性,因為會議都公開,而且有影片上載,市民仍可翻查每名議員發言紀錄。
然而,逐字紀錄的會議紀要,跟不具名的撮要,加不加上議員名字,與資源有何關係?立法會秘書處沒有正面回應。

今屆立法會的立法年度有別於往屆由每年10月開始,是由2022年1月12日舉行首次會議。逄星期三舉行的立法會會議,1至12月的會議紀錄都詳列議員姓名和發言內容,然而事務委員會的會議紀錄,個別既未有上載,即使有也發現原來早至上半年的會議都是不具名的發言內容,而且只是撮要。

既然不具名的會議紀要「行之有效」,為何近月成為傳媒評論版以致社論的題材?這源於資深傳媒人林妙茵本月12日在報章專欄撰文,題為《最踴躍發言議員:「一名」》,提及她最近翻查交通事務委員會和房屋事務委員會的兩個會議紀要,「發現寫法已變,撮要觀點時不再提議員名字,而是『一名委員表示……』、『個別委員詢問……』、『一些議員察悉……』,『一名』是誰?『個別』又是哪幾位?就要參看文末的附表,會列出某議員在某時某刻講了某主題,按這線索翻看錄影,才找尋到議員的具體觀點。」

專欄刊出後開始有傳媒跟進「一名議員」的寫法,原來是立法會秘書處由今屆會期開始優化委員會會議紀要的擬備方式。甚至連內地知名博客靖海侯亦於本月20日撰文,留意到立法會紀要以「一名議員」或「一名委員」代替議員全名,直指「觀感確實不好」,民眾會覺得這是立法會在降低透明度,反中亂港勢力會覺得這是開歷史倒車,「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立法會何必多此一舉呢?」

靖海侯認為不具名會議紀要可能引起六個負面效應:
1.對積極發言的人不公平;
2.有違鼓勵擔當的精神;
3.不利於議員重視發言質量;
4.不方便社會監督和問責;
5.不能增進議員相互砥礪;
6.讓混日子的議員更舒服。

多名議員認為具名是必須

選委會界別立法會議員江玉歡今天亦在報章撰文,她接受查詢時表示,希望及相信秘書處會聽到呢啲聲音,我哋畀啲空間佢哋啦,做法可讓市民更加掌握議會工作。

新界西北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同樣贊成具名紀錄,「直覺上、理論上加個名唔難,我未了解秘書處資源問題,可能佢哋說服到我,但我暫時諗唔到有幾難。」

有跟進事件的社福界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表示,「秘書處話工作量應付唔來,我哋要具體傾傾,已經搵咗同事試做一次新安排,睇有冇好大困擾、從市民透明度上有咩影響等等,有經驗後會再同秘書處傾,睇有冇問題。」

立法會秘書處:優化會議紀要的擬備方式

立法會秘書處回覆查詢表示,由今屆立法會開始,優化了立法會委員會會議紀要的擬備方式,以精簡地歸納和整合與會者的發言重點,以便公眾人士、議員和官員更易掌握會議的流程、討論要點和回應。

秘書處指出,立法會及其轄下各委員會的公開會議均有現場直播,並在立法會網站播出。會議的錄影記錄亦會上載至立法會網站,公眾可隨時重溫每位議員的發言和官員的回應。優化了的會議紀要中,加設了附錄,載列每位與會者的發言時間標記,以便公眾人士在有需要時收看個別議員或官員的發言內容。

10月19日,李家超於立法會宣讀他上入後首份《施政報告》。(夏家朗攝)

記協:難以監察議會

香港記者協會本月17日發表聲明,認為隱沒發言議員的名字妨礙傳媒報道議會情況,難以履行「第四權」協助公眾監察政府及議會運作。記協指出,議員在會議的發言均直接反映其工作表現,省略發言議員的名字會增加公眾辨識發言議員身份的困難,一方面令公眾難以向相關議員問責,亦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

至於翻查影片可知議員發言的說法,記協認為,此舉將確保立法會資訊透明的責任轉嫁至公眾和傳媒,窒礙資訊流通,增加新聞工作者採訪及查證發言議員身份的難度,未能讓公眾及傳媒即時向有關議員了解事件,做法非常不理想。記協促請立法會秘書處回復以往做法,並確保公眾知情權及新聞自由獲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