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70歲妻照顧86歲夫身心俱疲 社協:僅微調服務難居家安老

撰文:江麗盈
出版:更新:

70歲的李婆婆,因為要獨力照顧86歲患認知障礙症的丈夫,壓力瀕臨爆煲。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上周三年初四聯同多名議員探望李婆婆,並稱會聯絡社署商討個案。

有參與探訪的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鄧家彪透露,本周初已聯同社署及醫務社工再訪李婆婆,當局將安排送飯及暫託服務。他同意,兩位老人家獲得的服務雖非完全不到位,但可做得更細緻。另一委員狄志遠也表示,受助人獲安排服務使用時不一定順暢,希望社福界多行一步,「體貼啲,當個案管理咁做。」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衞東強調,社會上有很多照顧者正同樣經歷李婆婆的處境,嘗試過多種現有服務仍無助減輕照顧壓力。他直指香港社區照顧服務落後,不認同微調就能符合照顧者及被照顧者需要,「居家𠵱家安唔到老?可唔可以改善居家安老服務?」

▼1月25日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聯同多名議員探訪李婆婆▼

李婆婆日夜忙著照顧丈夫,飽受失眠困擾。社區組織協會與議員們上門探訪時,她就屢次提及希望獲得多些服務支援。

縱有社工跟進 鄧家彪指應研服務能否更細緻

鄧家彪指,初次家訪時已為李婆婆記下幾項需求,並在1月30日聯同社署及醫務社工等再度家訪李婆婆,當局會安排送飯及暫託服務。鄧表示,李婆婆及其丈夫的情況有社工跟進,提供的服務並非完全不到位,但可斟酌服務上能否做得更細緻。

社署:2011年起提供各類支援 NGO已安排每周送飯六天

據社署回覆,社署社工於2011年起為李婆婆及其丈夫提供各類支援服務,包括透過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及智友醫社同行計劃,為李婆婆的丈夫提供上門復康及護理服務。非政府機構亦有安排李婆婆參與長者地區中心活動,並向他們介紹暫託服務。因應有關家庭的要求,非政府機構的社工已安排每周六天的送飯服務。

鄧家彪也提到,李婆婆丈夫的個案有多位社工跟進,也有家居照顧服務,理應一早可提供送飯服務,不解為何未有相關安排。李婆婆在向區議員求助後,自行向另一所區內機構申請送飯服務,惜該機構所服務對象的殘疾程度與李婆婆丈夫不符,導致出現「搵服務但搵唔岩位」情況。

NGO資源有限 服務難追趕需求

他又特別提到,患認知障礙症長者的照顧需要,與患其他疾病的長者不一樣,但政府現有系統中未有推出針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服務,坊間這類服務大多由非政府機構推行。他續指,現有需求大,服務是難以追趕,若要投放更多資源,則無可避免要由市民共同承擔。

社福界狄志遠冀同業行多一步 令服務真正到位

另一位參與家訪的狄志遠指,今次的個案錯綜複雜,議員介入後,要如同個案管理般跟進,才安排到所需服務,情況是不理想。他又認為,即使安排到服務,受助人使用服務時也不一定暢順,希望同工能行多一步,主動關心受助人使用服務的情況,如是否適應、有沒有新需要等,並作出修正,令服務真正到位:「體貼啲,當個案管理咁做。」

社協吳衞東:社會上很多照顧者正經歷同樣處境

認識李婆婆已久的社協幹事吳衞東則認為,李婆婆情況並非個別例子、且有一定代表性,相信社會上有很多照顧者正經歷同樣處境,嘗試過現有的多種服務,仍無助減輕其照顧壓力。

吳衞東續指,撇除現有服務名額不足的問題,也不認同微調現有服務就能符合社會上所有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需要,「咁我哋就問居家𠵱家安唔到老,可唔可以改善下居家安老服務?」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衞東。(資料圖片)

吳衞東認為,香港的社區照顧服務,相較日本、台灣等地落後,形容情況如同其他地方已步入大學階段,香港仍停留在幼稚園階段。他指出,政府委託理工大學做的顧問研究有不少可取之處,惟施政報告提出的KPI都很容易達到。

他以設立照顧者資訊網站、24小時照顧者專線為例,直指這些措施對者無甚幫助,「長者唔擅長上網,(網站)係我同你會睇⋯⋯24小時電話服務,即係輔導,情緒唔好打電話,但佢唔係有啲服務喎,係唔同。」

倡設「長者社區保母」 擴闊現有社區照顧券彈性

吳衞東建議政府可參考現有「社區保母」照顧兒童的服務,考慮提供訓練及津貼增設「長者社區保母」,並建議擴闊現有社區照顧券的使用彈性,容讓照顧者以兌現社區照顧券金額聘請他人來協助照顧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