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澳洲醫療體系:高效率流水式VS一對四病人為主模式?

撰文:救護熊柯南
出版:更新:

香港近年政制不穩,越來越多年輕人希望移居海外。近年,身邊也有幾位朋友以護士或其他專業身份移民澳洲。言談間,我們也發現香港跟澳洲的醫療體系非常不同。這篇文章便是以護士的工作環境作切入點,討論香港和澳洲的醫療體系異同。

澳洲護士工作最讓香港同業趨之若騖的,必定是「1 對 4」的護士病人比例(只限於日間及非用膳期間)。香港沒有類似法例,每位護士平均需要照顧 12 位或以上的病人。一雙手只能做有限的工作,所以香港的護士用效率極高的「流水式作業」去照顧病人。最後,當然有可能會犧牲病人利益。

病人住院時,每天也會被檢查脈搏血壓數次。香港的醫院人手有限,很多時只是一、兩位護士連續量度全病房內 40 多位病人的維生指數。因為檢查病人的護士不是護理相關病人的那位,所以不一定了解眼前病人的病歷。當遇上病況數輕微惡化,但指數仍屬正常的病人,護士未必能立即發覺。

派藥上,病人需要的藥物已被預先放置進病房內的藥車 ( 香港近年引入電腦派藥系統,情況略有不同 ) 。護士派藥時先把藥車推到床邊,進行 「3 查 5 確」的派藥程序。以「工序為主 (Task Oriented)」的模式運作,永遠最有效率。

澳洲的情況頗為不同,每位病人也是獨一個體。護士當然要為病人量度脈搏血壓,但隨後立刻到藥房「執藥」,不會於完成每位所屬病人的檢查後才準備派藥。這樣以「病人為主 (Patient Oriented)」的模式較為需時,但對病人來說卻是更好:

i) 沒有機械性的重覆,能增加護士的警覺性
ii) 縮短檢查和派藥之間的時間,加強兩者互動性減少失誤的機會

澳洲護士工作最讓香港同業趨之若騖的,必定是「1 對 4」的護士病人比例 。

以下是身邊病例:病人沒有任何明顯不適,血壓於正常範圍內偏低的讀數。護士知道自己所照顧的病人有高血壓,血壓從來不在「正常範圍」。檢查紀錄,也沒有見到任何藥物劑量的更改。最後護士決定跟從醫生處方,收起病人的降血壓藥物後通知醫生。醫生複檢病人,發現他有內出血情況。

當然,香港的護士也有能力作同樣的臨床決定。但當被派往檢查一位對其背景沒有認知的病人,除非對方有明顯異常或不適,否則很難發現潛在的惡化。加上過高的工作量,香港護士沒可能為每位病人也「行多一步」翻查記錄作比對。

除了臨床護理,護士也給予病人心靈支持。畢竟病人每天只能和醫生相見數分鐘,其餘時間只能和護士作「困獸鬥」。低病人比例使護士能花更多時間於每位病人,跟病人閒聊的情況常於澳洲醫院內出現。記得我身為護士時,我每次派藥也會跟病人解釋每隻藥的用途和需注意地方。這除了有助建立和病人的關係,也能間接防止一些基本的藥物失誤。

維省於 2000 爭取了 1:4 的護士病人比​例,但隨後政府多次想收回該法例

話雖如此,澳洲的護士也不見得比香港舒服很多。澳洲的護士制度支持全面護理,也就是說「甚麼也是護士的工作」。香港醫院常見的病人助理,於澳洲醫院甚少出現。幫病人洗澡、更換尿片、剃毛等工序,也是護士的職責。也許行外的讀者會問:

護士做剃毛工作?你是說美容院的『姑娘』嗎?

才不是呢。當我仍於心臟加護科工作的時候,經常接觸到需要接受「通波仔」或「心臟搭橋」的病人。視乎手術本身,我們需要清理病人的胸毛或兩腿間陰毛……我不知試過多少次於病人雙腿間「埋頭苦幹」。男性或女性,年輕或老邁,也遇過不少。幫病人沖咖啡,協助洗澡,拿抽血樣本到化驗部門,自行送病人往不同部門作掃描等情況也時有發生。我是「姑娘」,也是「姐姐」。

除了工作量的分別,兩地的工作性質也有大不同。護士是個很特別的專業,因為護士也可以很不專業。一位唯唯諾諾,不加思索的人,只需完全聽從醫生指示,也能成為一位「稱職」護士。香港的醫療體制非常側重於醫生,很多人也有意無意的以為只有醫生才是專業。就算閣下是藥劑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護士,病人很多時也只會信從專業的醫生。

澳洲藥房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止痛藥物以供售賣。如果要更強或更高劑量的止痛藥,向藥劑師查詢便可。

澳洲又怎樣?澳洲的護士能為病人處方一些基本藥物,無需先要求醫生同意。病人住院期間有頭痛、胃痛、哮喘等,護士也能先給予藥物去穩定病人,才隨後通知醫生。當我於心臟加護科工作時,我甚至能自行處理部份電解質不平衡,要求驗血照肺等檢查程序。於香港,全部也要先聯絡醫生,苦候醫生「簽紙」。當我於澳洲急症室工作時,我甚至能給予更多藥物或為病人要求更多的檢查。可惜仍有少數澳洲同業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他們普遍也是於澳洲以外地方受訓的海外護士。所以,我絕對明白香港同業為何反對引入國內護士。

臨床以外,文書工作也有分別。澳洲的護士於每更也要為病人寫詳盡的護理記錄,每位病人至少百多二百字。別少看這堆文字的威力,它能讓護士更清楚了解自己照顧的病人。香港相對不同,因工作量過多,護士根本沒可能這樣。為每位病人花上約 10 分鐘寫治理記錄, 12 位病人便要花上至少 2 小時。

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知識需求也更大。不是比對那地的護士有較多知識,只是想突顯一件事情:

澳洲每個醫療專業也能百花齊放,互補不足。
左:香港人最愛的日本感冒藥中,經常含有 Ibuprofen 這消炎藥物。右:​澳洲的藥方有大量藥物可供合法選擇,也能買到部份香港需要醫生處方的藥物。

現今的護士已有相當的知識,大部份也有大學學位,部份甚至有碩士、博士程度。如果制度容許其他醫護人員分擔治理工作,醫生便能減少處理雞毛蒜皮的小事,減少倦怠引起的醫療失誤。醫生們能集中處理重點個案和嚴重病人,對整個醫療體系也有利!

接下來的雖然跟護士沒有關係,但我卻想特別說出。經常於報章看到香港市民投訴門診服務不足,其實澳洲也不盡相同。如果要前往指定診所求診,多半要提早1 -2 天預約。那澳洲的市民生病時會怎樣?

曾於過往的文章說過,大部份的感染能不藥而癒,只是一般民眾總覺得服用藥物才安心。澳洲除了醫生,藥劑師也能處方部份藥物。以止痛藥為例,香港基本上只有 Panadol。無論是經痛配方,或是頭痛配方,其實也只是一樣的 Panadol。澳洲除了 Panadol,也有Ibuprofen (日本感冒藥中常見的消炎配方)、Naprosyn (經痛藥消炎)、Diclofenac (關節痛消炎藥) 等等。簡單的感染發炎和痛症,藥房的藥劑師已經能處方和指示病人服用那些成藥。如上文較早時所說,分工的制度能協助減低醫生的工作壓力和需求。當然,如果藥劑師能令醫生的需求下降,這也一個有利益衝突的制度。董伯伯的年代不是已談過「醫藥分家」嘛,怎麼最後甚麼也沒發生過?聰明的讀者,你懂的……

我們是專業的醫護人員,不是客戶服務員,請先了解清楚。

看到這裡的非醫護人員讀者,大概也會覺得澳洲的病人較幸福吧?又未必……香港有劉德華,根深蒂固的讓我們明白客戶服務的重要性。「顧客永遠是對的」,身體不適當然會脾氣暴躁,責罵醫護人員也沒有甚麼問題。醫護人員每天帶著家人上班,被病人親切問候,彷彿是必然。遇上病人投訴,管理層經常「龜縮」處理。所以只要病人或家屬於公眾範圍吵嚷,普遍也能「搵著數」。

澳洲當然也經歷過這階段,但近年已大幅改善。當我於急症工作時,試過多次遇上無禮病人,以侮辱性的言辭咒罵職員。當我們多次作出警告無效,便立刻召喚保安人員把病人趕離醫院,並禁止其進入醫院範圍。我們是專業的醫護人員,不是客戶服務員,請先了解清楚。病人有權接受治療,我們也有權於安全的環境受尊重地工作。為甚麼我們有這樣的改變?因為澳洲的濫酒濫藥比香港嚴重,過往太多醫護人員因病人失控而受傷了。澳洲醫院內,病人不再是「皇者」,醫護人員才是!

近年病人和家屬對醫護人員的暴力事件日增,澳洲維省政府近日高調表示這些行為不被社會接受!

兩地分別對「醫療失誤」的態度,也對整個體系有重大分別。醫護人員也是人,人便總有犯錯的機會,我不相信有人能夠斷言地說一生也不會犯錯。香港的制度和氣氛,總是集中找那些人犯錯。最後找個某某來承擔責任,讓其被懲罰或批判公審。只想問一句:這樣對病人有實質得益嗎?

澳洲的氣氛很不同!每次醫療事件通報後,同樣會進入調查階段。但調查卻是集中於錯誤成因,然後研究有否系統上的改變能防止同類情況發生。當事件純人為疏忽,便會集中於如何協助當事人改善。批判很容易,面對卻很困難。一個正面的氣氛和系統,才能使制度變得更完善。澳洲的「護士病人比例」,也是發生失誤過後,為保障病人安全而設立的。

最後,當然不得不提兩地的護士薪酬和假期。其實香港跟澳洲也是差不多,但澳洲的稅收遠比香港高。當香港平均稅率約 15% 時,澳洲則是平均 37% + 2- 4% 醫療徵費……這也是為何澳洲政府較香港更能投放更多資源予醫療體系的原因。

(所有圖片由作者提供。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