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馬來西亞,誰人的國家?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羅顥熹

馬來西亞是一個特別的國家,它的「特別」與鄰居新加坡一樣:擁有一個政治的超穩定結構。這使兩個國家有異於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其他成員國。綜觀東盟十國,越南、老撾經歷了長年內戰(上世紀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越戰與老撾內戰);菲律賓、印尼經歷過貪污與獨裁統治(馬可斯與蘇哈托);柬埔寨曾經為赤柬殘酷統治;泰國軍事政變頻發;緬甸就飽受軍人獨裁與民族衝突。這樣比較起來,就看得出馬、新兩國的獨特之處:這兩國長年政治穩定,沒有突如其來的變化。(當然還有汶萊這一個國家,這國家幸運地沒有受到中東茉莉花革命帶來的衝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上述十國都曾經歷過美、英、法、荷等國的殖民,上述所述的情況都是它們結束殖民統治時代,走向獨立、自主時(即所謂的「解殖過程」)所發生。唯獨馬、新兩國脫離英國後,順利邁向獨立、自主、「民主」。

為何民主要加上一個引號?我們得承認馬、新兩國確實有選舉:馬來西亞有國會、州議會選舉;新加坡有總統、國會選舉。不過這兩個國家自獨立以來從未更換執政黨或執政聯盟,一直是國民陣線(馬來西亞)和人民行動黨(新加坡)執政,並為國會最大黨。正常民主社會應該有政黨輪替執政,如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台灣的國民黨和民進黨,馬、新兩國竟然如此穩定,確實令人好奇。

在這裡得交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一段愛恨情仇史:兩國同處馬來亞半島,一九四六年英國嘗試將轄下的馬來聯邦、馬來屬邦、檳城與馬六甲整合為一個「馬來亞聯邦」,然後又因馬來民族主義者反對,再改組為「馬來亞聯合邦」,並在一九五七年獨立建國,成為一個君主立憲國家。值得一提馬來亞(馬來西亞)的君主不是終身制,他是經一個名為「統治者會議」的機構選出,從馬來西亞的九位世襲統治者中選出國家君主,職銜為「最高元首」,任期五年。至於新加坡則在一九四六年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直至一九六三年新加坡、北婆羅洲、砂拉越脫離英國,加入馬來亞聯合邦,國名因而更改為「馬來西亞聯邦」。

馬來西亞聯邦成立不久,接著就是潛在的民族衝突爆發,要明白是馬來西亞聯邦是由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再加上不同原住民族所構成的一個多民族國家。雖然五十年代三大民族曾經聯合起來向英國爭取獨立,不過總究因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多方面的不同,民族矛盾一直存在。特別在加入聯邦後,華人在全國人口比例和馬來人基本上平分秋色,難分高下,就此引發以首相東姑.阿布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領導的馬來西亞中央政府與李光耀為首的新加坡政府就種族權利分配進行政治較量,並引發了種族騷亂一九六四年七月及九月。在衝突不可調和下,在一九六五年八月七日下令把新加坡驅逐出聯邦,兩日後以修憲方式解除兩地的關係,新加坡因此獨立建國。

但民族衝突並無因新加坡離開而結束,反而更趨激烈,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馬來西亞究竟是誰的國家?」這個問題其實源自上述的馬新衝突對於執政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和馬來人以言,答案當然是「馬來人的國家」;對華人、印度人等少數民族,以至新加坡,答案則是「馬來西亞人的國家」。這兩個答案之差異在於前者考慮民族構成為主,後者考慮整個國家結構為主。前一個答案逐漸演變成「馬來人至上」的民族主義,甚至成為一個社會契約,視華人和印度人為外來移民的後代,承受馬來人恩惠,並通過承認馬來西亞憲法中的條文以成為國家公民。

就「馬來西亞究竟是誰的國家?」了解的差異終於在一九六九年演變成血腥衝突,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反對黨於當年五月上旬國會選舉赢得約四成的議席,令馬來人擔心利益受損,觸發排外騷亂,即「五一三事件」。事後巫統拉攏了代表華人的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馬華公會)和代表印度人的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黨(國大黨)組織執政聯盟「國民陣線」。

聯盟的組成既代表了三大民族暫時達成共識,要令國家保持安定,追求族群政治平衡,同時亦迫使開國首相東姑.阿布都拉曼在一九七零年下台,由其副手阿都拉薩.胡先(Abdul Razak Hussein)接任,由此展開新經濟政策的施行。並在之後馬哈迪.莫哈末(Mahathir Mohamad)任相的二十年間實現經濟轉型,令馬來西亞成長為一個以製造業與工業為主的國家。

五一三事件促使全國人民的社會心理產生極大變化:一方面馬來人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而全力支持巫統;另一方面華人、印度人等雖然不真心認同「馬來人至上」,但為防再有排外騷亂也在投票時倒向執政聯盟,如此反對黨的力量就一直在選舉受到重創。

這種「一派獨大」的情況維持了四十年,直至二零零八年選舉才產生明顯變化。當年反對黨組成的人民聯盟令國陣於國會選舉喪失不少議席,未能維持絕對多數優勢,且取得五個州政府的執政權。在二零一三年大選,反對黨除了取得更多議席,更首次爭取到全國過半票數支持,且國陣中的馬華公會受到重創,只取得七個議席。

按照憲法規定,馬來西亞今年會進行第十四屆大選。很多人關心以下三大問題:

一、政局會否變天,出現政黨輪替?
二、貪腐醜聞纏身的首相莫哈末.納吉.阿都拉薩(Najib Razak,以上是官方譯名,香港常使用「納吉布」)能否帶領國陣保持過半數議席姑且不論絕對多數?
三、反對黨派能否在前首相馬哈迪和前副首相安華.伊布拉欣(Anwar Ibrahim)領導下團結起來?即使不能實現政黨輪替,若有更多人投票支持反對黨,無可避免國陣內部也會有換人的聲音,把納吉布趕下來。

《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族群與宗教之困》(城市大學出版社網頁)

選舉何時進行尚屬未知之數,然而我相信在這一次選舉將不會引來第二次五一三事件,因為不論馬來人、華人或是印度人,都切實求變,讓國家完全邁向民主化,達致平等而自由,並且尋索出一個「馬來西亞是誰人的國家?」的答案。

【作者按:早前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及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舉辦「後殖民東亞社會力量的挑戰:馬來西亞與澳門」新書發佈講座,《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族群與宗教之困》與《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公民參與的挑戰》兩本新書的作者王國璋博士與譚志廣博士、評論員蔡怡䇊博士與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羅金義博士圍繞兩書進行分享、討論,並與現場讀者即席進行交流。本文為筆者參與講座後的小記。】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