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北美最高峰:贏在大山之巔好過「贏在XXX」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對攀山隊來說,能挑戰自己的體能和耐力,得以欣賞大山之美,是先苦後甜,完全滿足。能先苦後甜是創造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則,學術界稱這種質素為「延後滿足」。
麥嘉隆
迪那利峰是世界第 3 高峰。(作者提供)

舊同學傳來幾張照片,是他成功登上海拔 6194 米、北美洲最高的迪那利峰(Denali)的記錄。攀此山峰艱險之處有三:

(一)群山位於阿拉斯加近北極圈位置,空氣較其他相同高度的山稀薄;
(二)由大本營(base camp)至山頂,海拔上升超過 4000 米,屬世界第一(珠穆朗瑪峰與大本營海拔高升3700米);
(三)沒有僱用挑夫,隊員全程要背負八、九十磅裝備,難度特別高。

攀山隊由大本營上山要停留 4 個中途站,但並非順序以「大本營 - 1 - 2 - 3 - 4 - 山頂」的直線前進,而是每段路都來來回回,先將大部分物資由一站運到下站儲存,人返回起點,休息及等待有合適天氣,之後才以較輕裝進駐下站,周而復始。結果大本營上山、攻頂下山、全程共花了 16 天,其間不單要放棄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生活元素如洗澡、抽水馬桶、Wi-Fi、美食等,還要面對缺氧和天氣變化的危險,對不少城市人來說是「攞苦嚟辛」,但對攀山隊來說,能挑戰自己的體能和耐力,得以欣賞大山之美,是先苦後甜,完全滿足。

友人從大本營上山、攻頂下山,全程共花了 16 天。(作者提供)

懂得延後滿足 比「贏在XXX」更重要

能先苦後甜是創造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則,學術界稱這種質素為「延後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上世紀 1960 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 Walter Mischel 便找來數百位 4 至 5 歲的兒童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

讓小孩單獨留在房間 15 分鐘;
房中放一粒棉花糖,小孩可隨時享用;
若他們能忍着不吃,15 分鐘後可以吃兩粒。

「棉花糖實驗」是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亦曾有銀行廣告以此為題材。(Absa Bank YouTube 影片擷圖)

實驗顯示這 15 分鐘對小孩子來說有如永恆的爭戰,結果大部分參加者都無法抗拒眼前的美味,在研究員返回房間前便吃掉棉花糖。但實驗並未結束,研究計劃用 40年追蹤這群小孩成長,結果發現那些能等上 15 分鐘的小孩,長大後生活更自律,為人更可靠,自我動機更強,成績更好,患上痴肥等病患機會較低,生活和工作都更理想。

後來很多學者都跟進做了不少相關研究,發現可以透過訓練去提高兒童延後滿足的能力,相信這一系列的研究,對希望下一代「贏在XXX」的父母有點啟發。

能先苦後甜是創造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則。(作者提供)

也藉此文章,向幾位贏在大山之巔的攀山隊員廖偉明、曾志成、張偉賢、古錦輝和邱浩德致意。其中廖偉明是筆者的舊同學,他正職是牙醫,也是牙醫學會副會長,熱愛攀山之餘更花很多時間教學和培訓學生。有此同窗,與有榮焉。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