喺柏林總有市集喺左近 全靠民間力量撐起

撰文:子雋
出版:更新:

在德國生活,節奏較慢較寫意,每逢周日卻不如香港多姿多采,皆因所有商戶(除了食肆)在例假都關門不做生意。
不過,柏林人依然不愁寂寞,市內各區大大小小的市集,足以讓人消磨時間,享受另一種生活。

柏林到處都有不少即興市集,如在這帶點荒廢味道的公園,就舉辦設計夜市。

柏林周日跳蚤市場  成立到延續靠民間力量

要數柏林最出名的市集,當然是 Flohmarkt am Mauerpark(圍牆公園跳蚤市場),位於 Mitte 及 Prenzlauer Berg 交界,市集逢周日開業,500 多個攤檔售賣二手古著、古董、自家設計貨品等,旁邊的圍牆公園有雜耍魔術、音樂人 Band 友自彈自唱,猶如嘉年華般。

跳蚤市場經已營運 12 年,但當年發展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公園前身是荒廢火車站,1989 年柏林圍牆倒下就變成倉庫,土地由鐵路公司擁有。1992 年,柏林市政府擬改劃土地興建公園,但鐵路公司則希望可發展成商業用途,可惜如意算盤打不響,同時間市政府未能籌集足夠資金收購地段,令發展膠着。

直到 2004 年,兩名柏林人 Oliver 和 Lars,本着 have fun 的念頭,提出跳蚤市場概念。希望市集別樹一格,主打年輕人,以物易物、可買可賣,同時要求租用者非為賺大錢,有可持續性,市集也讓藝術工作者有機會表現自己。結果獲地主及政府垂青,批出短期租約營運市集,建造這個柏林「隱形地標」。

隨着日子過去,市集成了遊客勝地,也難免帶點商業味道。前年,經營者與地主因保安及投訴問題,雙方不歡而散,市集更一度傳出要關閉。幸最終得另一經營柏林市集的商家接手順利過渡,除保留市集原有風格外,亦把通道加闊、改善清潔環境等。可見 Flohmarkt am Mauerpark 由成立到延續,都是靠民間力量撐起。

Markthalle Neun定期會在周末舉辦主題市集,如Wurst & Bier Markt,雲集德國各地的手工啤酒及肉腸。

居民「飲咖啡」示威抗霸權 保留第九市集

事實上,柏林市集文化悠久,昔日不少室內市場在二戰時被毀,或受到後期發展商斥資改建,還是屹立不倒的,所剩無幾。位於 Keuzberg 的 MarktHalle Neun(第九市集),就是靠民間力量捍衛而得以保留。

2010 年,柏林市政府打算將第九市集出售予發展商,拆卸改建為大型超市兼地下停車場,結果惹來附近居民反對,並發起 500 人在市場內「飲咖啡」示威,結果令政府改變計劃,招標不再以價高者得,只要有個好概念就能脫穎而出。

其中一名參與抗爭的居民 Nikolaus,連同兩名拍檔決定用 110 萬歐元收購兼翻新市場;加入年青元素,以小商戶、對抗霸權為主,提倡新鮮有機食品,麵包、芝士、新鮮蔬果等,同時亦引入不同 Street Food 街頭小吃,柏林 Curry Wurst、新鮮生蠔、土耳其烤肉串、德國手工啤酒等,感覺有點像倫敦的 Borough Market。在這幾年間,連鎖超市及藥房陸續遷出,令第九市場成為小商戶的天堂。

現在第九市集逢二、五、六都有開放,逢周四晚夜市有 40 多檔美食雲集。場內設有食堂區,木枱櫈配上紅燈籠吊燈,彷彿置身於本港地道熟食市場。據場內咖啡店職員透露,市集每月總有不同特別節目,如 Breakfast Market,有市內不容錯過的早餐車 egg benedict,又或者 Bier and Wurst Market,雲集德國各地的手工啤酒及肉腸。

Mauerpark市集場內,以及旁邊的公園,每逢周日有市集開檔。

市集普及更可參與擺攤 香港淪為空談

在柏林生活了大半年,大大話話走過的市集,雙手也數不盡。無論舊式工廈或公園,即興夜間二手市集、設計市集等,講得出都有,而且付出數十歐元也可參與其中。

曾經在一個二手市集,遇上幾名香港在德 working holiday 的少女,擺攤售賣自家制飾物,幫人畫 Henna,即使賺得不多,但她們也很享受這種文化。一位移居到當地的香港朋友也說,他們所住的大街,每年都有民間團體向政府申請的二手市集,他們付上少許擺攤費,將舊衫舊鞋出售,秉承了柏林人愛二手古著、以物易物的文化。

其實香港市集文化也在起步,例如西九自由約、PMQ、JCCAC,間中舉辦市集活動,但感覺總帶點刻意,包裝得高檔,沒那麼隨性。再講地道市集,例如天水圍屋邨墟市、農曆年的麥花臣夜市,又或者重新發展空置的熟食中心,往往卻因持分者反對、業權問題、甚至政治考慮,把民間智慧斷送於迂腐的決策上,最終墟市政策淪為空談。

公園內廣場吸引不少人表演。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