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上場.博評】專上教育量化寬鬆 學子成苦主

撰文:關焯照
出版:更新:

台灣於上世紀90年代初推出教育改革,將職業先修學校和專科學校升格為大學,目的是製造更多大學人才。然而,由於大學的數量大增,令大學學額大幅上升,最終變成成績不佳的中學畢業生也可以入讀大學的怪現象。

台灣的大學改革變成量化寬鬆大學學額,部分大學為了滿足學額,只能夠降低收生門檻,加上不少升格為大學的職業先修學校和專科學校,未能同步提升教員質素,令整體大學質素被拖累。此外,最壞的情況是經過多年不斷增加大學學額,大學生變得供應過剩,最終演變為當台灣大學生畢業,便可能要即時加入失業大軍了。

香港專上教育改革始於2000年初,專上教育在過去十多年發展的確迅速。無奈,教育局忽視由發展過快所産生的後遺症,最終驅使本地專上教育面對類似台灣大學教育過份擴張所帶來的困局。

審計署署長於上年10月公佈的一份審計報告(《適用於自資專上教育院校的資助計劃》)指出,由於中學畢業生的數量持續下降,不少自資專上院校出現收生不足的問題,例如在2012/13至2014/ 15學年,有六所自資專上院校的收生率持續低於5成,更有趣的是其中一間院校竟然在2014 /15年學年出現「零收生」,反映在專上教育發展過怏的影響下,其生態已明顯轉壞。

圖一:香港嬰兒出生數字。(作者提供)

收生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沒有做好規劃專上教育發展的工作。其實,政府早已知悉本地出生嬰兒的數量在1997及98年亞洲銀行危機發生前已開始下跌,而這跌浪維持至2003年才見底(圖一),這亦可以解釋教育局預測中學畢業生數量將會持續下降至2020 /21學年才從谷底回升。然而,出生嬰兒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已開始減少,政府是沒有可能不知道的,尤其是嬰兒出生率下跌對專上教育改革一定會産生負面影響,例如十多年後中學畢業生會持續減少是不能避免的。然而,從審計署報告資料顯示,教育局在2010年後仍然批出7幅地皮給予自資課程機構,其中一幅地便是用於興建香港大學轄下自資院校明德學院,但這學院在開辦不久便因收生不足及出現財政問題,最終由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接管。明德學院事件正好反映教育局沒有仔細研究過香港專上教育已出現發展過快的問題。

本地專上教育院校除了面對收生不足的問題,其課程和教學的質素也受到社會質疑,從副學士畢業生的收入中位數由2001年的18,000元顯著下降至2011年的12,360元來看,副學士畢業生並不太受僱主歡迎,這結果反映教育局低估中學畢業生希望透過完成副學士學位後入讀大學的心態。無奈,現實是資助大學銜接學位有限,即使近年「八大」增加資歷學位,但副學士學生升上「八大」也只是由2009 /10學年的10%上升至2015/ 16學年的16 %,同期的銜接自資學士學位比例也只是由12%上升至32%(圖二)。

圖二:近年副學士升學比例。(作者提供)

誠然,副學士學位是當年董建華任內為香港留下的計時炸彈,從2001年開始擴大專上教育學士課程至現時副學士學位認受性低,這個結果真是令人感到唏噓。最近,林鄭月娥宣佈以「學券形式」鼓勵中學畢業生修讀本地自資學士課程或是銜接學位課程,但副學士學位卻沒有受到政府的同樣資助,林鄭的做法有如判了副學士學位死刑,看來這個專上學歷已沒有太大前途了。

專上教育機構盲目地增加課程也令本地專上教育質素受到衝擊。在2006/ 07至2015/ 16學年期間,自資全日制經評審專上課程由294項大增至677項(圖三) ,2017 /18學年更升破700項。在中學畢業生持續減少的情況下,大幅增加專上課程只會更容易暴露專上院校收生不足的問題,令專上教育形象受損。

圖三:自資全日制經評審專上課程。(作者提供)

政府狂谷專上教育最終令專上教育參與率從2000/01學年的32.8%大幅提升至2016 /17學年的71%。從這些數字來看,「量」的確是增加了,質素卻明顯下降,原因是雖然專上院校不斷擴充課程,但有質素的老師始終不足,為了解決這問題,部分專上院校只有聘請兼職講師任教,在這情況下,專上教育質素又怎能不轉差呢!此外,當自資專上院校不斷增加課程數量時,卻只是集中開辦受歡迎和有收生保證的科目,以保障收生的數目,但最終結果卻令部份專上院校畢業生未能配合勞動市場發展,這種勞工(或學歷)錯配正在逐步窒礙香港的經濟轉型步伐。

有云:「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教育局作為掌管香港教育的大腦,在本地專上教育發展方面,可以説是破壞多過建設。筆者認為教育局是需要有「覺今是而昨非」的勇氣,盡快將在專上教育所犯的錯誤糾正吧!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