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新政.博評】給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八個建議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思言財雋

我們在特首競選期間,曾發表一系列政策文章,但由於資源所限,當時並未完成關於人口及土地規劃的一篇。有見新一屆政府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適當時機跟讀者分享我們未提出的建議。

一)控制人口膨脹

香港住屋求過於供,但其實這並不只是一個土地短缺或建屋問題,而是一個人口政策問題。現時每日150名單程證配額,一年就可為香港帶來54,750名新增人口;這還未計算「輸入內地人才」、「優秀人才入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等各項計劃。人口如此急劇的增長,不單對土地及住屋構成極大壓力,教育、就業、醫療、福利等亦層層緊扣。陳茂波出任發展局長時曾批評任何阻礙家人團聚的建議均是不人道的,但現時港府對單程證完全沒有審批權,基制透明度不足,公正性亦成疑?另外,難道叫數十萬香港市民住劏房或納米樓就是人道嗎?當權貴如梁愛詩、范徐麗泰及林奮強不斷出口術「趕」我們的年青人北上,特區政府怎樣說服香港人,為何家庭團聚者不可北上而必須來港?

二)徴用囤地

現時各大地產商在新界多區囤積大量土地儲備,奇貨可居。政府應與地產商恊商如何回購,甚或徴用該等土地。政府曾在二零零一年的年報提出「……假如基於公眾利益(主要因實施工務計劃)而須徵用私人土地,政府可根據適用的法例所賦予的權力收回物業……」。我們相信政府可引用類似《土地徵用(管有業權)條例》收回土地。如果政府可以收回整條菜園村以便興建高鐵,那他們有甚麼藉口不收回此類囤地作建屋發展?

三)發展棕地

現時新界有大量土地被用作放置貨櫃、棄車、及各類廢料。大家只要往新界一走,不難有一種「一塌糊塗、亂七八糟」的感覺。這其實對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影響附近居民的居住質素,亦浪費了我們的寶貴土地資源。我們理解此類土地屬於私人擁有,但政府可以考慮用上一段提出的土地徵用方式收回棕地。政府應儘快檢討、規劃、整頓及發展棕地。

新界不少棕地現淪為發展電子廢料回收場和貨櫃場。(資料圖片)

四)改變預留「丁地」用途

丁屋是殖民地政府在1972年始推出的政策,原意為方便新界原居民在自己所屬鄉村建屋自用,並改善鄉郊居住環境。根據2012年政府公佈空置官地的數據顯示,全港有近932公頃預留作「鄉村式發展」的政府空置土地,面積相等於900多個標準足球場般大小。陳茂波在立法會曾承認「鄉村式發展」的「規劃意向」是用作興建丁屋。如政府願意將九百多公頃的預留土地由丁屋改為其他較高密度的住屋發展,勢能改善住屋短缺問題。

五)釋放軍事用地

解放軍在香港擁有大量土地,但駐兵不多,軍事用地的主權象徵意義大於一切。在使用率低、空置率高的情形下,特區政府可否與中央政府商討釋放各區多幅軍事用地?

解放軍用地使用率低、空置率高。(視覺中國)

六)優先發展公屋

政府有多年發展公共房屋經驗,以往除公屋外,更提供居屋、夾屋、首次置業、港人港地至最新「港人首次上車盤」,名目五花八門。但當現時樓價與市民收入完全脱節,「上車」的距離與市民越拉越遠,輪候公屋的市民只會越來越多。我們認為政府應集中資源興建公屋,照顧最基層/最多數的需要。政府在未能讓全部人「上樓」前,並無空間充當發展商,滿足不同階層的住屋需要,那是私樓巿場的角色。

七)檢討上流鏈

樓價與市民收入脱節不單影響「上車盤」,亦令原有住在各樓價領域的業主失去「更上一層樓、搬好啲、住大啲」的升級能力,上流鏈的斷裂實令二手市場萎縮。市民無能力搬高一級,就只能在原址繼續居住,結果就是下一級無機會晉升,層層皆斷。

八)發展郊野公園定填海?

社會有不少聲音批評反對人士未能提出另類有效方案,實際阻礙香港發展。我們相信大部分團體,包括我們「思言財雋」在內都不是「環保膠」,如真正缺地各項方案都可以商討。我們只是不認同政府在未控制新增人口,未完善發展政府空地,未有效處理及利用囤地、棕地、丁地之前,貿然向我們最珍貴資源打主意,這實在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必須予以否定。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