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博評】派錢只屬小修補 未有觸及教育制度改革

撰文:田方澤
出版:更新:

今年施政報告公布前,沒有甚麼教育風聲。大概坊間已預料,由於7月中通過了林鄭上任的36億教育資源撥款,故只是3個月後的施政報告,教育將不是重點。然而早前我也曾期盼過,推36億時指未有時間觸及的一些制度改正,能在是次施政報告中回應,卻果然沒有。

先談值得讚的是,部分資源確是早需要處理的。如中小學空調設備津貼、改善校舍設施;資助大學興建宿舍、促進學生進行非形式教育及國際化校園(雖然「國際化」一向可圈可點);注資100億支援研究、另撥出30億研究生獎助學金等。

然而這些撥款能紓緩教育界真正面對的問題嗎?現時香港的大多問題,本質上不只是資源問題而是制度問題。沒有人讀研究生研究創科,不只是獎助學金問題,而是縱花青春閉門研究到白頭,都苦無出路,沒有創科產業配套,也沒有大學教研職位。誰去進修呢?

沒有人讀研究生研究創科,不只是獎助學金問題,而是縱花青春閉門研究到白頭,都苦無出路,沒有創科產業配套,也沒有大學教研職位。誰去進修呢?(視覺中國)

面對過去兩年學生壓力而導致的悲劇,政府總算回應要改善過度競爭、教育界要拆牆鬆綁,然而報告只有虛無願景,沒有在競爭性學制、大學學額、課程改革、取消TSA、改善中小學輔導服務等角度下功夫。學生照顧的問題,其實也是教師和家長工作量太大而缺乏照顧的問題,卻也未在教師人手編制和勞工政策如標準工時、劃一17日公眾假期等下功夫。

即便坊間反應較正面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常規化,將服務名額擴至7000人,卻也無視了幼兒教育長期人手不足和工作壓力過大,以致未能騰出空間與專業支援團隊溝通和配合。名額一下大增,成效卻也成疑。

其餘如15年免費教育、教師人手編制、大學資助學額增加等問題,更是遙不可及。如此又如何「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段122)?

近年不同團體以各種名目,形形色色的參觀團,務求讓不同學生用不同角度去「全面」認識國情-當然這種「全面」是只有正面的。(Youth.gov.hk網站截圖)

國民教育繼續擴展

公眾比較關心的,似乎是國民教育的問題。主權移交以後的施政報告,大多有增加中小學生到中國大陸交流,以及更新教材推廣中華文化等項目。今年也不例外,林鄭上任後首要仍是向北京交待。

早在林鄭的政綱中,便已提出初中中國歷史科必修,然而這從頭到尾都是偽命題。一直以來,中史科在初中都有其必修課程,但不一定獨立成科。據調查,現時約88%中學在初中設有獨立的中國歷史科,其餘8%學校有專題形式的綜合中史課程、4%為中西史合一的歷史科。這些不獨立成科的做法,經多年運作,亦有其教學成效。獨立中史科的建議,無疑只是新政府向北京交差、也加強透過行政安排使教學灌輸官方史觀的做法。出賣的卻是專業教學自主。

施政報告亦建議增加開辦不同的中國交流團,以及為年輕人提供到國內的實習機會,當中特別提及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灣區城市,亦盡是配合中國發展策略的工作。其實現時中小學已有大量交流團,稍進取的,一年五、六個大大小小的中國大陸交流團亦不鮮見。近年不同團體以各種名目,文化探索、科技發展、STEM教育,形形色色的參觀團,務求讓不同學生用不同角度去「全面」認識國情——當然這種「全面」是只有正面的。灌輸式洗腦教育的嫌疑仍揮之不去。

林鄭上任的100日,予人的印象是關心民生、關注教育。從她甫上任便推出的36億教育經費可見一斑。然而是次施政報告中,繼續推行灌輸式國民教育、教育政策亦只流於派錢小修補,她對教育的承擔仍需密切觀望和監督。業界早於林鄭當選後已表達長年爭取的重要訴求,政府如有誠意改革教育,培育優質教育和優秀人才,必先由制度改革做起。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