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整日運動】基層學生何時才能走出教育的陰霾?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幾時跳船(入讀國際學校)」是中產家長間熱切的話題…反觀低下階層的孩子,他們根本沒有離開主流教育的選擇,他們只能在主流教育中渡過15年的磨練,最後被烙下「成功」與「失敗」的標記。
何汝瑛/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組織幹事
Getty Images

文:何汝瑛(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組織幹事)

筆者是一個社會工作者,平日到不同地區組織,與基層家長及街坊開小組,討論教育政策、關心基層學童的學習發展機會,與家長一同進行政策倡議,希望改變「教育制度鞏固貧富階層」的現狀。

基層家長的其中一個特質,就是較少渠道接觸社會時事,對很多社會議題都不認識。自發生多宗學生自殺事件後,筆者在小組中與街坊討論事件,很多時候,家長的第一個反應,就是

「依家啲學生實在太脆弱」
「唔打得,唔鬧得」
「我細細個嘅時候,被爸爸媽媽打得好厲害,都無想過要死」

他們的第一反應,很容易就是指責學生,認為孩子的抗逆力不足。

但慢慢地,大家開始討論自己的成長環境與現時孩子的差距。

「我以前有好多兄弟姊妹,可以互相傾訴」
「細個只需要讀兩本書,可以讀又得,唔讀又得」
「依頭讀書,嗰頭就要做家務,仲要耕田」
「其實現在的孩子生活太單一,人生就只有讀書讀書」

家長開始更體諒孩子的處境,提及孩子的讀書壓力時,討論更為熱烈。

「我個女讀小二,每星期都要默中文和英文,又成日要小測,仲試過半夜12點扎醒,擔心啲功課做唔切」
「我仔間幼稚園K2已經要默書」
「我個仔小一,已經好擔心咁問我,自己將來會做啲乜」
「孫仔K2,見到啲清潔工人,會指住佢地話讀唔成書」

小朋友從小便承受沉重的功課壓力,人仔細細,就擔心自己的將來,「童真」變成「同爭」。有誰還能說我們的教育制度沒有問題?相信只有我們的教育局長──吳克儉自己。

中產小孩可以跳船 基層小孩別無選擇

筆者曾經參與一次與教育相關的講座,大部分的參與者,相信都是來自中產家庭。家長都意識到現時教育制度對小朋友造成的傷害,以心理學角度討論兒童要愛學和主動學,三叉神經才會發展;又會討論另類教育對孩子的重要。「幾時跳船(入讀國際學校)」是中產家長間熱切的話題,更有家長控訴現時的教育制度迫自己的孩子入讀國際學校。「跳船」、「迫讀國際學校」,是我這個生長於不算富裕,又不算貧窮家庭的人,第一次接觸的概念。反觀低下階層的孩子,他們根本沒有離開主流教育的選擇,他們只能在主流教育中渡過15年的磨練,最後被烙下「成功」與「失敗」的標記。

接受良好教育 基層也可參與改變社會

有人說,社會運動是屬於知識份子的,因為他們掌握更多的知識,更懂得分辨對錯。但其實,在制度中最深受影響的,就是基層。基層,其實只是欠缺一些接收資訊的渠道(太多時候只接觸到主流新聞)和討論空間,基層也可以是有社會意識、參與改變社會的一群。教育改革運動,從來都不應缺少基層的位置。我們這班家長、青年和學生將於4月4日兒童節,到政府總部進行請願行動,決心將我們的聲音透過集體力量表達出來。教育是眾人的事,但願我們的社會,每一位小朋友都擁有在良好制度中接受教育的權利。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