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北京力吸台灣青年赴大陸發展事業——從腦子改起的高招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令狐台

連日來有幾則新聞見諸報端,其一是補教名師徐薇放棄在台的綜藝版圖,決定赴南京開學校,順便為她剛退役、在北京電競公司上班的兒子安排生活照顧;其二是漳州新創設了台灣青年新聞媒體人實創基地,指向性讓台灣新聞學生赴大陸實習;第三是台生可以持大學入學考均標以上成績,進到大學名校就讀。這透露大陸吸收台青效應啟動,戰略上「跳過」中老人,針對青年一代、基層一線「做工作」。

或許趨勢顯而易見,如不思作為,台灣之於中國,很快如同澎湖之於台灣一樣,都是離島邊陲的格局;所以蔡英文總統在年前年後的談話,多次強調要改善台灣青年低薪的格局,她所點出的,不僅是年輕人因為低薪、窮忙而不敢生育的國安危機,更重要的是,對岸的強大吸力,很快的會將島內有企圖心、有能力的青年往大陸引。一定有人會選擇在台過小確幸的日子,但相信必然有更多的青年在不得不或是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背上行囊,踏上赴大陸發展的征途。要說早,可能在考完大學,家長就要有送孩上到對岸讀書,提早融入環境的心理準備。

2016年11月12日,江蘇省首屆海峽兩岸人才交流大會在蘇州市吳江區舉行。 兩名台灣青年正在專場招聘會上找尋自己心儀的工作。 (視覺中國)

矇上眼當作看不見,日子還是可以過,但抬起頭看一下路,台灣社會的危機竟如此顯而易見。

到了對岸,是不是就能適應呢?就以漳州創設的台灣青年新聞媒體人實創基地來說吧,根據報導,這是對岸若干媒體透過台灣本地合作單位,選拔青年新聞工作者和新聞生,進一步瞭解「馬克思新聞觀」有別於西方新聞觀所產製新聞的一套計畫;如眾所知,中國大陸的新聞工作是「黨的喉舌」,核心是「宣傳」,這與新聞有著本質差異,台灣新聞生很快就被迫要在學習和發展與新聞良知的抉擇中表態。這只是一個最新最明顯的例子。

台灣新聞生很快就被迫要在學習和發展與新聞良知的抉擇中表態。(視覺中國)

因為台灣本地的不振(民主效能不彰,經濟疲軟、社會分裂),不得不寄希望於對岸,卻又在洞察對岸體制之不堪和內情之醜陋後,再度掙扎,這不能不說是當代公共知識分子的窘境。筆者曾為文,建議北京持更開放的態度,讓台灣的筆桿子能與陸媒對接,在大陸實力強大之後,願意傾聽台人心聲,這才能跨越蕃籬,打破僵局;畢竟,筆桿子比槍桿子成本低。但與此同時,卻又心知肚明,中國的體制是由政治壟斷、經濟壟斷和文化(宗教、輿論)壟斷所建構,北京很難放開掌控筆桿子的手,至此,呼籲也僅能視為一種理想。

回顧過去,一九七九年元旦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內容所提如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兩岸三通、擴大兩岸交流等,如今一一實現,對照之前數次的「血洗台灣」「解放台灣」論,第五次的告台灣同胞書,無疑是歷史性的開放和善意,現在兩岸之間真的不缺罵台獨、批台獨的言論,需要的就是如同那樣的、是建立在民族自信、體制優越和未來希望的大幅度思想解放。如果北京沒有辦法提供更優於現況的統一,又有什麼立場否定台獨呢?

所以,吸走台灣青年,從腦子改起,這是北京的高招,對台灣政府來說,不能再視而不見;但如果要根本性思謀兩岸關係突破,否定台獨只對大陸涉台機構有意義,所以他們不得不再三說;真正要令台人心悅誠服地認同統一,還必須大陸建構具吸引力的政經社會體制,才有可能。

2017年8月31日,2017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上海金山舉行。 (視覺中國)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