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整日運動】淺關心與深休整 重整校園生活

撰文:邵家臻
出版:更新:

「淺閱讀」只能做到「淺分析」,「淺分析」衍生「淺關心」,「淺關心」帶來「淺介入」,「淺介入」許諾不了深刻的反思和休整。凡事向「淺」看,這就是香港。

資料圖片

所謂「淺閱讀」,它是網路時代的一種文化現象。速讀、粗讀、快讀等瀏覽式閱讀,都算是一種「淺閱讀」。表面上,它只關乎閱讀層次的問題-你有你一個月讀三十本書,只求炫耀、快感和娛樂性;我有我慢功出細貨,一讀再讀,反覆細嚼,上下求索。自己的書自己讀,本屬各自修行。只是,「淺」跟「微」一樣,恐怕已經不是個人口味的選擇,而是一個時代的體溫。

「知道」代表「知識」

網絡時代造就了「淺閱讀」打敗「深閱讀」的結局。人在綫,眼在瀏,快迅快感快掉,使人們的閱讀習慣也有所改變。青燈黃卷的實體閱讀,已成old school,短文章、語錄、關鍵字、infographic等碎片式的語言和碎片式的資訊,方便了跳躍式閱讀,餵養了碎片式的思維。在以刺激腎上腺生理需要為己任的新傳播規則下,「知道」代表「知識」。作為「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識分子」的我們,當然沒有耐性去處理長篇大論的「千字文」、層層推進的議論和有重量的思想。難怪連對140字的微博,也差不多需加上溫馨提示:「長文慎入」。

「淺閱讀現象」帶來了粗淺的理解,也帶來了膚淺的關心。我們只讀到皮毛,只曉得輪廓,卻沒有靜思思痛,也拒絕靜水流深的分析,結果在一輪起哄之後,社會一切依舊。這種「以膚淺的關心來掩飾實質上的漠不關心」的態度,正是教育局局長回應「學生連環跳」的方法。

教育局的「淺介入」

在「學生連環跳」面前,吳克儉都是一個「淺」字了得:要求做老師的要「加把勁」,是淺閱讀;說「不要說是教育制度的錯」,是淺分析;為每校派五千元防自殺,是淺關心;出席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十分鐘就匆匆離開,是淺負責。就是對於「休整日」的反應,吳說:「這意見不錯,有些學校正考慮休整半天。」,也是淺介入。

「休整日」一旦滑進了「為做而做」為主軸的軌跡之中,它的意義勢必受到扭曲,到頭來「休整日」恐怕是另一場勞師動眾的大龍鳳,只會為老師和學生添煩添亂。一個具深度的休整日,在理念上是「與其空轉不如停轉」。重重覆覆的操練和考評,異化了教與學,叫師生都「為繼續而繼續」,過著一些連自己都不堪回首的生活,所以才要暫停一下,出走一陣,飲下一口涼水。

難得休整 天馬行空又如何

在定位上,則是「先休而後整」丶「多休而少整」。兩天又好三天又好,說成是重整校園生活,重整教育系統,不是言過其實,就是信口雌黃。透過暫停、休息、放空、留白,才可稍作鬆動,為「如何重整行裝」製造條件。在內容上,校方不妨盡量放手,尋求外界支援,透過各式各樣的藝術介入,讓師生一起放鬆和遊戲,免得休整日變成是老師的額外負擔。鬆動了,就真情對話。最好找個「傾偈高手」,營造傾偈氣氛,問學生:「在人生中有什麼學習經驗令你感到興奮?又有甚麼令你挫敗?」問老師:「在人生中有什麼教學經驗令你感到興奮?又有什麼令你挫敗?」可以師生分開討論,又可以師生一齊分享,操作技術一於以校為本。

最後才是「整」。不妨天馬行空一點,集體創作,引發想像:關於校園空間,可以設計一個「休整區」(Resting Place);關於時間表,可以設計一個休整上課時間表,例如該不該延遲上課時間?(Should School Start Later?);關於功課,可以探討「最高功(課)時」的可能性(Is Maximum Homework Hours Possible?)等等。

當然,休整日不是仙丹靈藥,效果不會一蹴即至,但它藥性溫純,固本培元,血氣充足,可提高抵抗力,抗感染,抗過敏,抗癌。休整日,舟居勞頓,師生適用。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