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南海問題非日中能解決 聚焦朝核更實際

撰文:加藤嘉一
出版:更新:
南海問題本來就不是日中能夠解決的雙邊問題,因此也不應該成為阻礙兩國外交關係的障礙……促使朝鮮放棄核武器,符合日中共同的利益,故若能以解決朝核問題作為契機,逐步醞釀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那可以說是危中有機。
加藤嘉一
日本自衛隊在與那國島舉行儀式,慶祝設施新啟用。(路透社)

中國高度警惕日本新安保法

3 月 29 日,自從去年以來飽受爭議的日本新安保法案正式生效。接下來,日本可以有限度行使集體自衛權,支援美國的軍隊,保衛美國的艦艇等,這有助於美國展開軍事戰略,日美同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體現出一種互助性。

同日,安倍首相在出席參議院預算委員會時表示:「從此以後,在保衛日本的議題上,日美成為了相互協助的同盟關係,加強了同盟之間的紐帶。」

對於日美加強同盟關係,中國應是最持有警惕態度的。畢竟,中國在相當程度上始終把日美同盟視為牽制,甚至是遏止中國「和平崛起」的阻礙物。

翌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記者招待會上回應指,「日本實施新安保法案是戰後日本軍事安全政策的重大調整,引發外界對日本是否要改變和平發展道路的質疑,日本國內對新安保法案也有強烈反對意見」,又指「日本某些勢力一直試圖通過製造所謂『中國威脅』推進國內政治議程,中方對此堅決反對,要求日方不得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不做損害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從洪磊的這一發言,基本可以看出中國政府的立場:

(一) 中國高度警惕新安保法案所帶來的軍事政策調整,有可能損害中國的安全利益;
(二) 中國承認戰後日本走的道路是和平道路,日本國內也有和平勢力;
(三) 中國認為該法案主要是針對中國崛起,接下來該警惕的是安倍首相試圖推進的「修憲」議程。

如我上一篇博評所言,即使在新安保法案生效的情勢下,日本在南海海域能展開的行動,不論領域和範圍也相當有限。目前,安倍首相更多的是用嘴巴主張自己所相信的理念和政策,如反對用實力改變現狀、尊重航行自由等。

不過,安倍言論讓中國感到警惕和擔憂也是事實,它甚至成為中方拒絕跟日方開展首腦外交或高層外交的重要理由。觀察日方領導層就某問題所取的態度或立場,來決定要不要跟對方見面或建立關係,是中國政府一貫的作風或做法,實際上是繼承了「老朋友外交」的傳統,也可以理解為要麼把對方當作朋友,要麼把對方當作敵人的二分法外交。

 

參院發言時的安倍(產經新聞)

南海問題被視為日中關係新焦點

這些天,日本媒體密切關注外相岸田文雄會否於 5 月黃金周之前訪華。據共同社 3 月 31 日的報道,兩國政府正在為岸田 4 月底訪華進行最後的協商。日方似乎想在屆時的外長會談上集中討論南海問題,這實際上也體現了安倍首相對此問題的高度重視。

不過,問題在於,在中方從安倍首相等政府首腦對南海問題的言論情況,判斷要不要展開首腦外交的情況下,日方又要主張在會談中討論南海問題,這裏面充滿日中之間不對稱的問題意識和基本立場。

我認為,中方會等到 4 月 10 日,日本在廣島主辦的 G7 外長會議上有關南海問題的表現,再作出最後的決定,即要不要在 4 月底請岸田訪華。假如岸田在 G7 會議這匯集西方發達國家外長的場合,大力主張中國在南海海域行為的問題和危害,還拉攏這些國家一起譴責中國,那麼中國政府將必然把岸田視為「敵人」,認為這人「不靠譜」,不能信任。

如今的日本輿論,似乎以「南海問題是日中關係中的新焦點」為主要論調,假如這種輿論持續蔓延下去,日中高層對話就有可能被擱置或延遲了。實際上,南海問題本來就不是日中能夠解決的雙邊問題,因此也不應該成為阻礙兩國外交關係的障礙,雖然雙方也需要為維護海洋安全和航行自由展開建設性的對話。

此刻日中兩國更應該帶着合作態度,共同面對朝核問題。促使朝鮮放棄核武器,符合日中共同的利益,故若能以解決朝核問題作為契機,逐步醞釀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那可以說是危中有機,日中應該朝着這個方向在外交上共同努力。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武大偉這一曾擔任過駐日大使的「知日派」外交官,在這次的訪日之行能與日方討論重啟六方會談問題,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