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u TV 登場之一】那些年香港政府的電視政策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今時今日,當電視行業似乎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另一次結構性轉型時,香港特區政府的電視政策是甚麼?長遠目標是甚麼?
李立峯
有線在2000年2月開始提供互聯網服務,而它亦是在變身為i-cable之後,在2001年及以後才有較穩定和可觀的利潤。(網上圖片)

亞視蓋棺,ViuTV出場,港台也有了自家頻道,再加上樂視和 Netflix 進軍香港,HKTV 則前途未卜;在這電視業大執位之際,想跟大家談談歷史。

不是亞視或無綫的歷史,而是90年代有線電視的成立和發展,因為對上一次香港電視行業有重要的結構性轉變,應該是多頻道收費電視的誕生。

電視業上一次結構轉變:由免費到俾錢睇

話說有線未出現之前,港人早已經習慣了「睇電視唔駛俾錢」。叫香港人無緣無故每月花二三百蚊睇電視,是要香港人改變根深蒂固的概念和行為習慣,談何容易。

何況,那個年代,無綫甚至亞視的口碑都不算太差。惡搞無綫節目內容和明星的,是無綫自己。社會上,並沒有多少市民嚷著要更多選擇。

那麼,收費電視為何會出現?

以「有線網絡」傳送電視訊息,早年在香港也有麗的(即亞視前身)。只是自60年代尾TVB開台,電視均以大氣電波作廣播。但1985年,香港政府宣佈,希望強化香港的資訊科技基建。計劃的一部份,就是發展有線電視(cable television,不是特指後來的有線電視有限公司)。

當初發展有線電視政策方向:專營無競爭 仍虧損

由於開設有線電視涉及極大量基礎建設投資,政府一開始就認為,應先讓一間機構獨自經營,以確保投資可以有合理回報,待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才開放競爭。後來,九倉集團成功得到牌照,並由港府承諾,在收費電視服務上有3年專營權,但不容許以電視廣告作收入來源。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免費電視怕收費電視影響其收入而給政府壓力。

有線電視在1993年10月開台。事實證明,有線電視的確需要專營權來保障其持續發展的可能。九倉有線在1995年的業績是虧損6億5千萬,1996年虧損5億8千萬。

政府見勢頭不對,先把收費電視服務專營權延長多3年,同時放寬牌照條款,容許廣告收入。1998年,有線才首次做到收支平衡。

到99年,特區政府主動邀請有線申請經營網絡服務的牌照。有線在2000年2月開始提供互聯網服務,而它亦是在變身為i-cable之後,在2001年及以後才有較穩定和可觀的利潤。站穩陣腳,NOW不久就出現了。

成功是一籃子因素:清晰政策跟靈活市場策略

以上是非常簡略的回顧,主要集中在政府政策上。香港收費電視服務之所以能改變市民「唔俾錢睇電視」的習慣而發展起來,還有其他因素,如上面剛提到的互聯網的發展。有線自己的努力也不應抺殺。另外,歐洲足球運動的商業化和全球化也是其一。獨家播放英超和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和歐洲國家盃,是香港收費電視吸納新客戶的重要方法。就算是今天,樂視要進軍香港,仍是先以天價買下英超播放權。

但說到底,政府有目標清晰的政策,再加上因應情況而作出適當的應變,仍然是收費電視服務成功發展的重要背景之一。

擺在眼前是第二次電視業結構轉變

今時今日,電視行業似乎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另一次結構性轉型,指的是電視在可見的將來,可能不會再由廣播電視主導,而「看電視」這行為,也會愈來愈跟電視機脫鈎。互聯網電視和流動電視在香港的發展不及其他國家快,但不代表觀眾不會慢慢轉向這些新媒體。在這變化之中,香港特區政府的電視政策是什麼?長遠目標是什麼?

電視業隨著科技轉變,速度之快,的確使討論電視政策絕不容易,因為涉及的問題和範疇很多。單是互聯網電視、流動電視,和廣播電視是否可以分開處理,就會牽扯出一堆複雜的問題。不過,我最想討論的是公共服務廣播的未來。下文再談。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