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公路翻九巴.博評】要政府解決問題,除非迫高官只可搭巴士

撰文:黃偉豪
出版:更新:

香港雖然看似得天獨厚,沒有什麼天災,卻有不少人禍。在大埔發生的一埸巴士交通意外,一晚便奪走了十九條人命,比剛在台灣花蓮發生的地震死亡人數還要高,使人感到旣諷剌又無奈。

在意外發生後,特首林鄭月娥雖然第一時間到醫院慰問傷者,並宣報會成立由法官領導的專責委員會,調查今次意外及檢討香港公共交通安全的問題。可是,這個決定似乎並未為社會注入希望和鼓舞。問題的關鍵在於,社會普遍認為政府不是沒有解決巴士安全問題的方法,只是缺乏解決問題的缺心。

對於巴士的安全問題,社會早已有一定的共識,是因巴士司機的質素,訓練,待遇和工作環境而引起,並且由血的教訓來印證。早在去年的九月,在深水埗便發生了因巴士司機連續工作時間過長,而做成三死廿多人受傷的嚴重意外。若果當時政府已汲取教訓,防患未然,大埔的交通意外早可避免。

一個有決心解決問題的政府,所應採取的措施,是即時責成相關的部門保證巴士司機的質素,待遇及態度等,以確保乘客的安全,而不是仿似如夢初醒,後知後覺地成立委員會,去了解問題所在。由委員會成立,展開調查,到交報告,也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實在難保在這段時間內,不會再有嚴重的巴士意外發生,有更多的人命傷亡。

使人擔心的是,成立「專責調查委員會」常是政府施延和分散注意力的技倆。每個公共政策均有其「議題焦點週期」(policy attention cycle),意即公衆對某一個議題的關注,可以隨著時間的過去,被冲淡或被其他新鮮的議題取代。若果這真的是政府的意圖,恐怕一切也會不了了之,調查報告的內容不會有殺傷力,也很快被束之高閣。

決心往往和利益攸關。政府或巴士公司不願意加強安全,一定也是在利潤和成本的計算下,巿民和乘客的生命變得不值錢,可以被犧牲。要徹底解決問題,我忽然想起由著名經濟學家Albert O. Hirschman 所寫的一本名為《Exit, Voice and Loyalty》(退出,建議和忠誠)的奇書。這本書在學術上,對後世帶來很多重要的衝擊和啓發。書中重要啓示之一是,在一個政策或制度上,若果我們容許有人可以「退出」(exit),便會自然削弱改革這個政策或制度的能力。理由很簡單,有能力退出一個制度的人,往往也是最有能力去作出「建議」(voice),去改善這個制度的人。因此,越多有能力,權力和資源的人,可以「退出」,原有的制度可以復原和改善的機會便越趨渺茫。

以上的情況在現實中屢見不鮮,例如當精英和權貴可以選擇私家醫院,及將自己的子女送往國際學校或外國讀書時,他們願意為普羅大衆改革公共醫療系統,及改善公共教育制度的動機便自然降低,對民間疾苦不是毫無認識,便是漫不經心。

所以,除非我們可以迫特首及一衆高官每日坐巴士返工及出入,使他們和一般巿民承擔同樣的風險,否則,他們改善巴士安全的決心,未必會因這次意外而有重大轉變,人命亦只是白白被犧性。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