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陽光明媚的再來:韓國北方政策、陽光政策的回顧與展望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羅顥熹

之前的文章提及平昌冬奥上南北韓的互動和兩韓統一的未來,今回適逢「北方政策」推行三十年,先在此回顧「北方政策」、「陽光政策」,兼及韓國民主化進程,展望後冬奧的南北關係。

自一九四八年建國,韓國四十年間一直受政治、軍事強人(李承晚、朴正熙及全斗煥)的獨裁統治,並採取反共親美外交政策。與此同時政治鬥爭和民主抗爭(一九六一年的五一六政變、一九七九年的朴正熙暗殺事件與雙十二政變、一九八零年的光州民主運動)也先後不斷在韓國這舞台上發生。但八十年代末韓國內外均產生極大變化,令其不得不邁出民主化步伐,調整外交政策。

第一是當時仍譯名為「漢城」的首爾獲得了一九八六年亞運和一九八八年奧運的主辦權,為迎接兩大盛事韓國致力於改善自身政治、外交形象,當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派出代表團參與上述兩大運動會最為突出。(見注1)

韓國內部也在一九八七年六月掀起大型示威運動,要求民主選舉總統,不接受全斗煥企圖以指定接班人方式解決總統繼任問題。示威浩大甚至令當時國際奧委會曾表示要取消漢城的奧運主辦權,也迫使全斗煥支持的候選人盧泰愚發表六二九民主化宣言,支持總統直選,公平競爭,並以修改憲法達致。盧泰愚當年在三個反對黨代表金泳三、金大中及金鐘泌均出戰情況下漁翁得利勝選,於一九八八年二月接任總統。

新執政者的上台同時帶來外交政策的轉向,這對盧泰愚是必要的,一來他要表明與朴正熙、全斗煥所代表的軍人政治割斷關係,二來因冷戰所形成的雅爾達體系已經生變,三來韓國所反對的外交敵人也在改變自己外交政策(見注2)。故此在其就職演說公開表明要推行「生機勃勃的北方外交」。

韓國前總統盧泰愚。(視覺中國)

其實「北方外交」此一概念早在朴正熙時代已有,當時是用了「門戶開放」一詞。朴氏之所以這樣做,乃是回應冷戰格局有所緩和,尤其是美國尼克遜總統在前一年(一九七二年)訪問中國,日本更率先和中國建交,韓國不能落後於人。後來全斗煥執政時,對「門戶開放」說法作補充,表明支持南北韓一同加入聯合國,不反對韓國盟友和朝鮮改善關係,亦與此同時展示與朝鮮盟友建立外交的誠意。而「北方政策」一詞則由時任韓國外長李范錫在一場演講正式公開使用,取代了「門戶開放」。

接下來的一九八八年七月,盧泰愚發表一篇《爭取實現民族自尊、統一與繁榮的特別宣言》演講(又名「對朝六項宣言」),表明韓國願意協助朝鮮改善其國際關係,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及自由往來,尊重韓國盟友借道朝鮮進行非軍事物資的貿易。九月的漢城奧運更邀得蘇聯、中國、東德、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傳統朝鮮盟友參賽,開始施行「北方政策」。

更意想不到的是「雅爾達體系」突然在翌年崩潰,蘇聯和東歐國家發生劇變,各國共產政權紛紛倒台(前一篇文章已略提過,亦可見注3),也就提供一個機會讓韓國向北進取。一九八九年二月之始,韓國和匈牙利正式建交,成功打開北方大門。在之後的一九八九年底和一九九零年,韓國與蘇聯、捷克斯洛伐克、蒙古國、阿爾巴尼亞等社會主義國家逐一建交。北方政策自此大體成功,當然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步棋也遲在一九九二年八月才走完。(見注4)

「北方政策」帶來韓國不少益處:南北韓在一九九零年進行首次總理會談,先後簽署了《南北和解、互不侵犯和交流與合作協議》與《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並在一九九一年同時加入聯合國。而且伴隨「蘇東波」,朝鮮一下子喪失十多個盟友,且中國和韓國建交,讓韓國得以邀請中國加入協助周旋南北關係。

「北方政策」基本完成後,盧泰愚亦在一九九三年卸任。事隔四年(一九九七年),盧泰愚當年手下敗將金大中勝出總統選舉,他除了是八十年代韓國民主化的象徵人物,亦是「陽光政策」的推手。在早年他就提出「三階段統一論」的方案,並提出了接觸共產國家等建議(其內容和北方政策相近,亦可說金大中是北方政策倡議者)。九十年代早期他前往德國考察,參照兩德統一充實和完善「三階段統一論」,發展出「陽光政策」。

金大中首先表明不容忍朝鮮武力挑釁,亦不尋求以武力達致統一。更重要的是韓國願意推動兩國合作,也就為發展金剛山旅遊項目與開城工業園區、進行離散家庭團聚奠定基礎。接任的盧武鉉延續了「陽光政策」,持續進行部長級與軍事會談與離散家庭團聚。在此期間南北韓先後發表了《南北共同宣言》、《民族統一宣言》、《北南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

但終究無論是「北方政策」或「陽光政策」,都阻不了朝鮮暗中發展核武(見注5),且朝鮮還在二零零二年日韓世界盉挑起了一場延坪島海戰。更麻煩的是朝鮮二零零五年公開承認擁核,二零零六年起連番核試,令大部分人不再相信「陽光政策」。即使有中國出面推動六方會談,也成效不大。所以在李明博、朴槿惠時代,將朝鮮棄核放在更高考慮,朝鮮也就公開廢除以前所訂立的協議,以及《朝鮮停戰協定》,兩韓在此期間就發生連串軍事衝突(見注6)。

剛接任總統的文在寅想如三十年前的盧泰愚,借冬奧契機推行「新陽光政策」,與朝鮮和解,恐怕不是想像般容易,因為今日韓國新一代對朝鮮不存甚麼好感,也不有「兩地一家親」的感覺。他們對朝鮮的印象就是「愛挑事的流岷」,總想着吸引人注意。尤其朝鮮近年研發的核武按估計已超出當年廣島和長崎原爆所用的。若一味沿用舊「陽光政策」,不換新酒,不把國家安全放入考量,不結合中、美、俄、日來推行軟硬兼施的對朝政策,終究也會失敗收場。

 

注1:中國當時尚未與韓國正式建交,雖然兩國互動始於一九八三年,但建交一事卻一直延至一九九二年八月才達成。

注2:中國在七十年代後期明確拋棄「一面倒」的外交,不把意識形態置首,着重於認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建交三原則」。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在調整其外交政策。

注3:一九八九年波蘭、匈牙利、東德、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六國以和平方式過渡至非共產主義政權手中,羅馬尼亞則發生「聖誕革命」以暴力過渡至非共產主義政權手中;一九九零年兩德統一;一九九一年南斯拉夫解體,並陷入內戰,蘇聯解體。

注4:關於中韓建交,詳細情況可參閱已故副總理、外交部長錢其琛的《外交十記》,將來若有時間可另文討論。

注5:早於六十年代朝鮮就有了核反應爐,雖說一九八五年加入《核不擴散條約》,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二年簽訂了《關於半島無核化協議》與《保障監督協定》。但隨著美軍撤走駐韓,也就使其不受阻礙研發核武。

注6:二零零九年至二零一零年期間發生的大青島海戰、天安號沉沒、延坪島炮戰。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