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博評】創科竟不能創富?政府應釐清500億資助的理據

撰文:黃偉豪
出版:更新:

創新科技雖然重要,但要政府直投入數百億元來資助一個行業,始終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政府依然未能解答的疑問是,如果創科真的是這麽厲害的話,為何它不能創造自己的財富?而要長期依賴政府?

今次的財政預算案在創新科技之上,可謂一擇千金,一次過投入了500億,得到最多的竟然不是掌聲和稱讚,而是質疑和謾罵。背後的原因,除了是預算案在分配備資源上厚此薄彼外,也是歷年來政府已在創科上投入了數以百億元,但卻未見有任何顯著的成果,使人不禁憂慮這新增的500億隨時也「凍過水」,形同再倒錢入海。

巿場永遠是比政府優勝的投資者。因為錢賺了是入自己袋,蝕本也要一力承擔,市場上的投資者或機構,一定比政府更具動機和目光,去尋找每一個賺錢的機會。對於完全可以透過巿埸來健康運作的企業來說,政府的資助,也可以是詛咒多於恩賜,因這它會造成一個「軟預算約束」(soft budget constraint)的問題。這是指若「盤數」不是真,每每有政府補貼包底,不會執笠倒閉的話,只會使企業放軟手脚,越來越賴散和缺乏巿場競爭力。

在500億當中,便有200億是投放於落馬州河套區的科技園。類似的「乜園乜園」,其實早已在香港出現多時,當中較為人所熟悉的,自然是科學園及數碼港。兩者均巳營運了十多年,但相信大家也不能輕易答出,它倆為香港帶來了什麼重大的發明和貢獻。

筆者所任教的中文大學,正正和科學園相鄰,步行亦可輕易到達。根據平日的觀察,不見得有很多科研人員在園內出入。理論上,科學的研究是日以繼夜,但一過了放工時間,科學園便變得水靜河飛,反而在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會熱鬧起來,成為了不少親子,飲宴及體育,完全和科技無關的項目的埸地。以成果來計算,數碼港仍然是一個成功的地產項目,多於一個科技項目。和科學園一樣,數碼港大部份時間是十分之清休,但因有戲院存在,便成了不少娛樂圈的人士「祕密睇戲拍拖」的另類熱點。

一個真正有潛力的行業,必定能自行向市場籌集資金,根本不需要政府擔心。所以不少要「攤大手板」向政府爭取直接資助的行業,往往也是在進行政治經濟學所說的「尋租行為」(rent seeking),意即是只是純粹利用政治影響力尋找利益,在納稅人身上歛財。「尋租行為」行為下出現的往往是官商勾結。政客有無比的透因透過利益輸送,以建立「恩庇侍從」關係(patron client relationship),來鞏固及擴闊自己在社會上的支持網絡。身為侍從,這些企業及機構當然也深深明白,沒有了政客的支持,它們根本無法生存,自然對政客忠心耿耿,言聽計從。

建立創新科技,當然並不代表政府什麼都不要理,什麼都不要做。政府要做的是投資於社會,而不是直接投資於企業。和傳統舊經濟下的企業不同,創新科技是屬於選址十分有彈性(footloose)的企業,它們不再是追求低生產成本及傳統基建設施等工業化年代的生產條件,而是求才若渴,選擇落戶於人才匯聚的地方。

所以,既然有科學園和數碼港等的前車可鑑,在財政預算案上,政府不應堅持重蹈覆轍。與其是用數以百億來作硬件的基礎建設走回頭路,倒不如認認真真地做好創新科技的教育和人才培訓。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