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醫學看:防學童輕生 何以需要駐校精神科護士

撰文:許龍杰
出版:更新:
一間學校裏,總有較為脆弱的一群,當面對學業壓力或朋輩欺凌,會率先出現情緒病徵。偏偏,學校的環境總是用同一把尺量度所有學生——學業分數標準、功課量、甚至課外活動的機會,都與成績掛鈎,統一分流,並標準化處理。跟不上的,就被視為「懶惰」、「唔聽話」;很多心靈脆弱的學生,面對這些負面標籤,情緒只會更墮入谷底。這也就是為何應付學童情緒病時,在校提早介入(School early intervention)有其重要性。
許龍杰
放榜是莘莘學子的重要關口之一。青協早前調查顯示,一半受訪DSE考生自評壓力近爆煲,中心並曾接考生電話自稱想自殺。精神科醫生博客許龍杰認為,駐校護士是識別易有情緒問題的學生的第一步。

教育局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將會公佈中期報告,據悉,其中一項主打建議,是派精神科護士到校(見《香港01》相關報道:「防學生自殺委員會中期報告本周公布 或派精神科護士到校」),以提早識別高危個案,加以支援和治療。

筆者早前的文章「因材施壓 避免悲劇連連」已解釋過,學童的情緒病是源於「輕量級選手舉重量級槓鈴」。心理上較為脆弱(Vulnerable)的「輕量級」學生,背後的因素,可以是先天的家族遺傳,也可以是後天的不幸童年、家暴、父母離異、個人負面性格等等,不一而足。一間學校裏,總有較為脆弱的一群,當面對學業壓力或朋輩欺凌,會率先出現情緒病徵,嚴重的有自殺傾向。

偏偏,學校的環境總是用同一把尺量度所有學生——學業分數標準、功課量、甚至課外活動的機會,都與成績掛鈎,統一分流,並標準化處理。跟不上的,就被視為「懶惰」、「唔聽話」;很多心靈脆弱的學生,面對這些負面標籤,情緒只會更墮入谷底。

這也就是為何應付學童情緒病時,在校提早介入(School early intervention)有其重要性。脆弱性因素(vulnerability factors)較多的學生,即使沒有被識別出來,也會因各種情緒、行為和學業的偏差,而被標籤。但假如他們能被一早被納入情緒病的早期介入對象,那接下來施以的,無論是針對性心理輔導,還是課業調適(即類似現時 SEN 學生的做法),都是應付學童自殺風險相當有力的預防措施。

在學校派駐精神科護士,也許只是第一步。現時,無論是老師、駐校社工、甚至主任和校長,都對情緒病認識不多,對如何提早識別有自殺風險的學生更是束手無策。除了個案轉介,精神科專業人員的駐校工作,本身是知識和經驗的傳播,期望可因而幫助教育界的前線人員,更有效地幫助這班「輕量級」學生。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