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奧博評】不再為中國女排成敗激動?30年間港人的情緒反差

撰文:鍾劍華
出版:更新:
以體育運動的成績,來提升國民的民族國家凝聚力及對政權的支持,仍然是中央政府不能捨棄的一道板斧。到今天,這一招在國內仍然是效果顯著,為何在香港卻完全行不通?
鍾劍華
中國女排出戰里約奧運,出發前讓人充滿了盼望,但首仗竟然敗於荷蘭。(路透社)

中國女子排球隊今年出席巴西里約熱內盧主辦的奧運,出發前讓人充滿了盼望,但首仗便落筆打三更,竟然敗於荷蘭。正是「勝敗兵家事有之」,輸了一場本屬平常。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網上竟然引起不少港澳台網民的冷嘲熱諷,對中國奧運代表隊首天未能奪得金牌,更是出現了廣泛的歡呼。雖然只是首仗,中國隊的出線機會仍然不能低估,但這現象反映出來的人心向背,特別值得當權者深思。

回歸前 國民身分認同堅定

不禁想起在1982年時,中國女排繼之前一年在日本取得第三屆世界盃冠軍之後,在秘魯再下一城,贏得第九屆世界排球錦標賽的冠軍,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向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爭取「三連冠」的目標邁進。

在1982年,北京於1997年收回香港的決定已經十分明確,中英雙方正就有關安排進行艱巨的磋商。當時香港社會雖然普遍存在焦慮的情緒,但對中國的發展勢頭仍然傾向樂觀,對於改革開放政策也是樂見其成。因此,回歸的不確定性不但沒有引起獨立思潮,香港市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仍然十分堅定。

荷蘭女排爆冷砌低中國女排,出乎內地傳媒及網民意料。(美聯社)

還記得當中國女排在秘魯贏得冠軍的消息傳來之後,大學校園之內充滿了歡樂氣氛。當時還沒有互聯網,同學們在宿舍或學生會的活動室看完電視轉播,心情都十分雀躍。到了第二天,在宿舍、飯堂、學生會的活動大樓及校園不同的地方,都掛滿了慶祝女排奪得冠軍的各種標語。其中最醒目,也是數目最多的一款,上面就寫着「學習女排振興中華」八個大字。

回歸後 學子逆反情緒強烈

可以想像,現正進行的這一屆奧運會,就算中國女排及其他主要項目取得錦標,這幅標語也不大可能出現在大學校園之內,而且整個氣氛可說是剛剛相反。中國國家隊要是在不同的項目失手,似乎更可能會令不少青年學子歡呼雀躍;中國隊要是贏得錦標,不少同學可能反會嗤之以鼻。究竟有什麼原因會令成長甚至是出生於特區的新世代產生這樣的情緒,政府及當權者不是應該深思細慮嗎?

女排奪得冠軍,當然不等同於「振興中華」,但這一說法背後反映的「民族認同感」與「同胞的共榮感」,及作為「國民的自豪感」為何會流失得這麼快?為什麼在殖民地時代,面對不明前景之時,又沒有什麼國民教育的教化薰陶下,這一種對國家及民族的感情會自然地流露?反之,為何在回歸19年之後,這些多於「升國旗唱國歌」、加以被安排往國內交流的學子中間,竟然會出現這一種強烈的逆反情緒?

孫楊400米自由泳僅得銀牌,引來不少香港網民揶揄。(Getty Images)

有人說,現代奧運會是透過公正的標準,讓不同國家的選手交流,以和平的方式比併,從而反映國力的強弱、國家的地位及綜合國力的發展,而不需再動刀動槍。事實上,現代奧運會發展至今,在不同程度上已經被商業主義及民族主義騎劫。不少國家要藉着奧運會展示實力,提升國民對民族、國家,甚至政權的認同。這些都已是公開了的秘密。也是這些原因,部分國家就算面對種種經濟困難,都要不惜工本,投放大量資源培養各個運動項目的好手,要在奧運會盡量爭取更多奬牌。

民心向背 當權者應慎思

在中國,由回歸現代奧運之初到近年,經濟已經有長足的發展,但政府仍然要透過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成就,來印證政府的領導能力及在國力提升上的作為。所以,縱使那個「舉國體制」長期受到批評及質疑,但以體育運動的成績,來提升國民的民族國家凝聚力及對政權的支持,仍然是中央政府不能捨棄的一道板斧。到今天,這一招在國內仍然是效果顯著,為何在香港卻完全行不通?

所有人都不應對這個已經十分明顯,而且值得憂慮的情況繼續掉以輕心,政府及當權者就更應該仔細研究及好好反省,要如何應對這前後30年之間,年輕一代投射於國家隊成敗的情緒變化,更不可以不正視,甚或只以傲慢及輕藐的態度來回應。奧運會才剛剛開始,可以預期中國國家隊還是會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這樣的說法可能真的有點掃興。但這一種趨勢似乎還是會繼續發展下去,如果要等到下一屆奧運會,或再下一屆奧運會的時候才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是不是會太遲了一些?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