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堅尼是文化倒退,還是解放婦女?

撰文:方蘅
出版:更新:
布堅尼泳衣發明者說,布堅尼代表自由、幸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穿着布堅尼的,也不以伊斯蘭婦女為限,她的新客戶中就有皮膚癌患者,他們為了不讓皮膚暴露在太陽光下,而選擇穿着布堅尼。
方蘅
早前有群眾於法國駐英領事館前抗議法國多個城市立法禁止穿着布堅尼。有關禁令現已被最高行政法院推翻。(Getty Images)

現時法國出現布堅尼泳衣應否禁絕的爭議,在一般香港人看來或許覺得難以理解,說到底那只不過是一種服裝而已,然而,服裝是文化符號,這其實是一場文化之爭。

象徵意義常變 比堅尼也曾遭抨擊

許多人會由布堅尼聯想到比堅尼泳衣的發展。上世紀初,西方女性本穿着遮蓋全身的高領裙子游泳,後來改穿單件式無袖短款泳衣,再後才發展出比堅尼泳衣,由保守到開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當初,比堅尼泳衣也曾遭衛道之士反對。如今世界多數地方都接納了比堅尼,看見遮蓋全身的泳衣反倒不慣,但也不至於排斥吧,畢竟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不過,就是有人要反對布堅尼,認為它不符合現代價值。這個現象確實十分有趣。

當初,比堅尼泳衣也曾遭衛道之士反對。(Getty Images)

原來,我們的服裝具有象徵意義,合適與否取決於我們為其賦予的意義。據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都赤身露體,穿衣服的婦女才是妓女,有色誘意圖;到了現在,穿衣服才代表端莊,赤身露體跑到街上,會被視作行為不檢。

然而,誰說得準有天會否世界輪流轉,穿衣又被視作大逆不道?事實上,比堅尼和布堅尼的例子正說明這並非不可能。社會由保守、偏向遮掩,發展到開放、袒露,但有一天,發展到極端,人們受恐怖主義的威脅,不再接受保守的文化,進而感到街上蒙面或用衣飾遮掩自己的人都形跡可疑,我們的服裝文化可能又要發生逆轉。不過,在文化的兩極之中,是否必然從一極走向另一極呢?可否容許兩極並存?

是壓抑還是自由 視乎觀點與角度

在西方的反恐風潮下,遇到禁制的不止是布堅尼,凡是與伊斯蘭相關的服飾都受到影響。2010年,比利時通過禁止在公共場合穿戴罩袍(burqa)的法令,成為首個禁止這一服飾的歐洲國家,其他國家後來也有意仿效。禁止伊斯蘭服飾主要出於文化和安全的考慮。前西班牙司法部長弗朗西斯科(Francisco Caamaño Domínguez)認為,全身式罩袍是對人類尊嚴的漠視;法國總理瓦爾則聲言,布堅尼是奴役女性的象徵,有違現代社會價值。另外,穿着罩袍要遮蓋面部,恐怖分子可藉以逃罪,亦令人們有很大顧慮。

布堅尼泳衣發明者扎內蒂(左)。(路透社)

筆者認為,如果是出於安全考慮,的確可以對一些伊斯蘭服飾有一定的限制。但若是從文化角度來看,只要不影響安全,伊斯蘭服飾亦應予以尊重和保留。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崇尚多元價值,人們可以有不同的文化取向,不論是保守還是開放,都應予以尊重,而不宜一味以自身的價值觀,抨擊其他文化為奴役女性、漠視人類尊嚴。這樣做,徒然會增加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不利於世界和平。

設計布堅尼這樣的服飾,可方便伊斯蘭婦女在不妨礙宗教信仰的情況下,自由暢泳,本可說是一番功德,有助解放婦女。容許婦女穿着布堅尼,是尊重自由自主,深具現代價值,看不到有禁制的理由。更何況,布堅尼泳衣發明者、黎巴嫩裔澳洲人扎內蒂(Aheda Zanetti)亦表示,布堅尼並不是一個政治聲明。她說,布堅尼代表自由、幸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穿着布堅尼的,也不以伊斯蘭婦女為限,她的新客戶中就有皮膚癌患者,他們為了不讓皮膚暴露在太陽光下,而選擇穿着布堅尼。由此可見,布堅尼是世界性的服裝,而不是某個宗教的服裝。衣飾是符號,符號的意涵是什麼,在於人如何賦予。對於布堅尼,其實不必想得太極端。

再回想比堅尼泳衣,我們就會發現,布堅尼其實是另一股潮流。在這截然相反的兩股潮流中,可以有許多變化,為我們的生活增添姿采。在崇尚多元價值的今天,兩股潮流還可以產生互補作用,實在不宜壓抑任何一方,使世界變得單調乏味。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