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後兩周年.博評】要用幾多個十年 才能重拾香港的人心?

撰文:鍾劍華
出版:更新: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雨傘運動,隨着經歷六四事件那代人逐漸淡去,六四造成的政治創傷及對中共政權構成的負面影響,始終都會隨着年月而稀釋。但雨傘運動的發生,成為特區新世代在成長過程中最重大的政治經歷,成為他們最重要的政治社教化素材……往後什麼強力文宣及經濟利益,都不能洗脫掉雨傘運動造成的影響。
鍾劍華
雨傘運動不知不覺之間,原來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資料圖片)

因為政改方案及人大 831 決定而引起的一場雨傘運動,不知不覺之間,原來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

中央促成雨傘運動 成為一代人的政治啟蒙

2014 年 9 月 28 日凌晨正式宣佈佔領中環開始啟動之前,也是警方突然施放大量催淚彈之前一天,警方在「重奪公民廣場」的行動中已經使出大量胡椒噴霧,令多人受傷。

往後 79 天的佔領運動,其實可以以此作為一個序幕。

如果要追溯到更前,人大 831 決定更是一個關鍵因素。

若果再回望遠一點,在 2013 年至 2014 年之交,就着 2017 特首選舉方式改革的部署及討論,以至 2014 年 6 月,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那一份《「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已經早為這一場運動提供了土壤。

中央政府以為透過一個差不多大半年的醞釀及言論攻勢,令香港人思想上有所準備,從而減輕這一個極端保守政改方案所造成的震盪,可以說完全失敗。不但導致歷時 79 天的佔領運動,令香港問題再一次成為國際傳媒焦點。更重要的,是這一場雨傘運動成為了回歸之後,當代年輕人經歷的一個重要政治啟蒙。

從當權者的角度來看,這件事造成了甚為深遠的政治影響。可能要過多幾十年,或者一兩個世代,對當權政府造成的負面衝擊才有可能慢慢淡去。

雨傘運動成為了回歸之後,當代年輕人經歷的一個重要政治啟蒙。(Getty Images)

新世代參政意欲增強 「傘」落千家萬戶

如果單從表面效果上看,佔領運動可說是一無所得。

北京沒有就政改方案讓步,方案最終亦被立法會否決。香港政府、北京政府及一些建制中人,甚至可以把話說得很死,說以後如果要提出政改,仍然要以 831 決定作藍本。

而在運動平息之後,社會上曾經有一段時間瀰漫着一種低迷而且悲觀的情緒,整個爭取民主的運動,一時之間又彷彿失去了方向,泛民主派及本土組織之間的裂痕也愈來愈明顯。這一個泛民內部的分化,很多親建制陣營中人看得沾沾自喜,從表面看,北京方面是贏盡了。

不過,剛過去的立法會選舉結果顯示,在香港民間社會,爭取民主及捍衛「港人治港」的力量竟然有強大生命力。

過去兩年,香港政治生態的主要變化,較容易看到的是本土意識及港獨意念增強。而這個轉變的一個主要動力,是年輕新世代參政意欲增強,自決欲求也愈來愈明顯。「港獨」顯然不是出路,但卻是一個很好的藉口,來持續鼓舞年輕一代抗爭精神。「港獨」成為本地政治議題,甚至有打着「港獨」旗號的年輕人成功闖入議會,對北京更是一種十分大的刺激,也清楚顯示,當權者並不是如表面上看到的大獲全勝。

更大問題是,這一些本土意識及港獨訴求成功成為議題背後的政治力量。北京應該感到最頭痛的,是這一種力量,不是他們經常掛在口邊的所謂「亡華之心未死的外國勢力」,也不是一些本地「有組織、別有用心」的反中團體,而是散落在千家萬戶的年輕新一代。而且,今次選舉也清楚看到,很多成年人都願意給予這些年輕人機會。

北京應該感到最頭痛的,是這一種力量,不是他們經常掛在口邊的所謂「亡華之心未死的外國勢力」,也不是一些本地「有組織、別有用心」的反中團體,而是散落在千家萬戶的年輕新一代。(資料圖片)

雨傘強化年輕人對中共觀感 消毒?難矣

從「政治社教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的角度來看,一般人對政治問題的感受及個人政治取向,除了受傳媒、資訊、教育、宣傳及平常比較正規的政治參與影響之外,重大政治事件往往能夠產生更深遠影響。

因此,經歷過戰亂的世代,會有更強烈愛國情緒。而透過宣傳教育來重提這一類重大歷史及政治經歷,是很多政府賴以爭取群眾持續支持及建立政治公信力的手段。中央政府重視文宣工作,也渴望香港能夠推行國民教育的關鍵,正在於此。

不過,經歷雨傘運動及在其後這兩年的變化之後,就算花更大力度推行國民教育及各種交流活動,要為雨傘運動消毒也真不容易。

雨傘運動,雖然只是持續了 79 天,最終在現實政治上也一無所得,但卻仍是一個回歸後最重要的政治啟蒙運動,強化了不少年輕人的信念,鞏固了他們對中共政權及香港特區政府的觀感。未來的管治,會受到這些因素嚴重影響。

就算花更大力度推行國民教育及各種交流活動,要為雨傘運動消毒也真不容易。(《亂世備忘》劇照)

為何六四事件後 中共仍然得到民眾支持?

有人可能反駁,中共在 1989 年六四事件之後,這 20 多年情況不也是很好嗎?國內雖然持續都有零星抗爭事件及維權運動,但都不是一一被平息嗎?中共政權還不仍然得到大部分國內民眾的支持嗎?

從現象上看,這些都是事實。六四事件在海外及香港人眼中固然重大,但卻未有成為國內的政治啟蒙運動。

首先,是國內傳媒都受都政府嚴密監控。國內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對六四事件的實情,其實所知不多。

其次,是因為中國幅員廣大,不是所有人都十分關切發生在北京及個別幾個大城市的事,莫說是在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例如新疆、西藏,其他偏遠地區人民的感受,也可能不太深。少數重視事件的社群,力量也不足以影響大部分人。

其三,是自從 1990 年代初鄧小平南巡之後,整個社會都以經濟發展為主調。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生活水平改善,也抵消了六四事件為政權造成的負面政治影響。

在香港,情況就明顯很不一樣。

1989 年六四事件,中國幅員廣大,不是所有人都十分關切發生在北京及個別幾個大城市的事。(資料圖片)

在香港 六七暴動和六四事件的影響仍在

1967 年暴動,原本左派陣營鬥志昂揚,但暴動被壓下來之後,整個左派陣營便經歷了幾十年低潮。「左仔」一詞,充滿了負面評價。經歷過暴動的那一代人,對左派也是充滿了戒心。1980 年代之後,香港先後開放了立法局及區議會選舉,但左派陣營在立法局選舉中,差不多逢戰必輸。

就算到了今日回歸已經近 20 年了,左派陣營中有一些人不斷搞小動作,希望可以為六七暴動平反,但仍然遇到十分大阻力,效果並不理想。六七暴動作為那一代人的重大政治事件,到今天影響仍在。

同樣道理,發生在 1989 年的六四事件,在香港產生的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十分重大。

相對而言,六七暴動已經顯得比較遙遠。但今天很多仍然青壯的人口,都曾經歷過六四事件。今天香港人對共產黨的不信任,大都與六四事件有關。

就算是未曾親身經歷六四事件的一代,香港的資訊自由及新聞自由,每一年維園十多萬人的悼念活動,都不斷喚起市民的記憶與聯想,在人心中,重新提起對六四的感性認知。很多年輕一代,仍然可以透過父母師長,及參與六四活動,成為他們政治社教化的素材。

1967 年暴動,原本左派陣營鬥志昂揚,但暴動被壓下來之後,整個左派陣營便經歷了幾十年低潮。(Getty Images)

雨傘代價 由誰承擔?

發生在兩年前,持續 79 日的佔領運動,無疑是六四事件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另一起政治啟蒙。同樣都是政府似乎大獲全勝,但同樣都會令政府在往後幾十年無法收復人心。

這一個向青年世代作政治教化的機會,究竟孰令致之?答案不是顯而易見嗎?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雨傘運動,隨着經歷六四事件那代人逐漸淡去,六四造成的政治創傷及對中共政權構成的負面影響,始終都會隨着年月而稀釋。

但雨傘運動的發生,成為特區新世代在成長過程中最重大的政治經歷,成為他們最重要的政治社教化素材。加上香港仍然有傳媒自由及資訊流通,經濟發展也不見得對香港社會構成絕對凌駕性影響。因此,往後什麼強力文宣及經濟利益,都不能洗脫掉雨傘運動造成的影響。

每一年維園十多萬人的悼念活動,都不斷喚起市民的記憶與聯想,在人心中,重新提起對六四的感性認知。(AFP/Getty)

不知道中央政府在往後,要用幾多個十年,才能重拾香港的人心?從這個角度看,政改一役,北京看似大獲全勝,但真是大獲全勝嗎?香港人在雨傘運動後似乎一無所得,香港政治制度仍然處於死胡同。但這個狀態下,最大代價究竟由誰承擔?香港政府就算平息了雨傘運動,但它的管治威信有提升嗎?它管治能量有增加嗎?

經歷了雨傘運動,香港人心不再一樣,香港新世代也不再一樣。如何從這個「攬炒」局面中,走出一條新道路,才是香港社會、特區政府及北京中央政府必須盡快思考的問題。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