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發圓珠筆頭】如何在自給自足和互通有無之間取得平衡

撰文:凌霄
出版:更新:

近日,一則「中國耗時五年造出圓珠筆頭,有望完全替代進口」的新聞令國人振奮。原來,中國此前雖然早已是第一製筆大國,但是圓珠筆的核心技術——筆頭卻無法完全自主研發和生產,一直依賴進口。
技術研發成功後,自然破除了國外的壟斷,並有望降低製造成本。但對國外同行來說,或許等同對他們宣告:準備好破產了嗎?

近日,一則「中國耗時五年造出圓珠筆頭,有望完全替代進口」的新聞令國人振奮。原來,中國此前雖然早已是第一製筆大國,但是圓珠筆的核心技術——筆頭卻無法完全自主研發和生產,一直依賴進口。(網上圖片)

在國內媒體經常可以看到,中國成功研製某項技術,打破了國外的壟斷,使這項技術的成本大降。作為中國人,這令人由衷的高興,畢竟自己的國家取得了進步、同時不用再受制於人。

但成本大降,則未必完全是好事。首先,歐美企業對技術的壟斷往往都是聯合的,這幾家企業劃好地盤,用統一的價格獲得暴利。但中國在研發成功之後,往往以遠低於原來的市場價銷售,如前幾年國產混凝土外加劑的成功研發,令其價格一下子從每噸三四萬元人民幣降到了三四千元。作為後來者,打價格戰以搶佔市場是選擇之一,但未必是最好的選擇,通過薄利多銷賺取的利潤,未必及得上銷量有限但價格高昂。中國企業作為攪局者,是有資格和既有壟斷者談判以重新劃分地盤的,但打價格戰不但令同業損失巨大,自己所獲也相對有限。中國企業被國際同行厭惡,貿易糾紛不斷,並非沒有原因的。

其次,一項技術歷時數年終於被突破了,說明這項技術是有難度的,而有難度的技術,開發成本必然不低。所以開發出來後,才會被壟斷,以收回高昂的開發成本。但中國企業花巨大的成本研發出來的技術,往往廉價出售,這固然有中國各項生產要素價格較低、市場又大,因此綜合成本較低的因素存在,但廉價出售意味著利潤有限、甚至虧損,如此一來,以後還有企業願意花巨資研發嗎?

雙贏是商場上成功的最重要原則之一,中國傳統也講求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自己吃肉別人至少也得喝口湯。如果中國企業總是讓某個行業、某個產品、某個技術沒有暴利、甚至相關企業破產,在國際上被封堵、被針對也在情理之中。當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摩擦日益嚴峻,如果中國企業總是動了人家的奶酪,最終恐怕得不償失,如何在自給自足和互通有無之間取得平衡是中國需要仔細拿捏的。

就如這次的圓珠筆頭,並非被封鎖的高精尖技術,只要付錢別人就願意賣,中國每年的進口額也不過區區1500萬美元,這點成本還是付得起的。中國現在被視為貿易全球化的執牛耳者,貿易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互通有無,何必非得樣樣自給自足,減少紛爭、實現雙贏才符合中國的戰略。相比起圓珠筆頭,不如節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被完全封鎖的高精尖技術研發中去。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文章,上載了一份文件,顯示太鋼集團完成了筆尖鋼制定標準。(網上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