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博評】教財爺管理公共財政之道

撰文:關焯照
出版:更新:
管理公共財政的其中一個重點是有效地與市民溝通。例如,現時特區政府坐擁超過9000億元儲備,足夠支付超過兩年的政府開支,從市民的角度來看,既然庫房水浸,便應該還富於民,但這是否一個負責任政府應做之事呢?
關焯照
陳茂波的「派糖」數量相對上年度財爺曾俊華的388億元少,顯示在特首選舉期間,新財爺不敢在減糖方面下太重手。(林若勤 攝)

新財爺陳茂波在他的首份財政預算案即為香港市民帶來一個驚喜,今個財政年度的綜合盈餘高達928億元,較原先預測的114億元高得多。陳茂波作為特區政府掌櫃,面對龐大盈餘,加上累積財政儲備已升破9000億元,政府是有責任採取較積極的公共財政措施去紓解民困和為中長期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陳茂波的「派糖」(或一次性寬免措施)數量相對上年度財爺曾俊華的388億元少,但減幅卻只有百分之十,顯示在特首選舉期間,新財爺不敢在減糖方面下太重手。然而,綜觀過去十個財政年度,政府已派出超過3000億元的糖,假若下任財爺未能果斷出手,大幅削減派糖數量,政府一向宣稱的「審慎理財」, 也不過是得把口,根本沒有誠意執行。

現屆財爺嘗試在這次財政預算案交代出自己的公共財政理念。他認為善用公共財政可以達到三個目標:

  第一、適度有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第二、政府必須目光遠大,為香港的未來持續投資;

  第三、必須善用財政資源以建立公平公義的社會為遠景,讓各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以上三個目標聽來相當冠冕堂皇,但咀嚼過後卻變成「阿媽是女人」的理論,因為經濟學告訴我們,政府是有責任保持社會和經濟有效率地運作,但同時要透過收入再分配來解決社會不均的問題,只要公共財政能夠達到所謂「高效率」和「高公平性」兩個原則,這足以令市民受惠無窮。

誠然,管理公共財政是知易行難,尤其是在過去十多年,有兩位香港的財政司司長是來自AO階層,因此在制訂財政預算案時,總是傾向保守或太過被《基本法》107條所牽制住。雖然這條條文訂明: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過去十多年,有兩位香港的財政司司長是來自AO階層,因此在制訂財政預算案時,總是傾向保守或太過被《基本法》107條所牽制住。(資料圖片)

基本法107條不是鐵板一塊

但在實踐上《基本法》107條並不是鐵板一塊,特別是經濟周期有上落。例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至2003年「沙士」期間,香港經濟出現多次經濟收縮,令至政府財政出現連續幾年赤字(2000-01至2003-04年) ,假若下任財爺仍然視《基本法》107條是「天條」,管理公共財政便會失去操作空間,最終難以達到有效率地推動經濟發展和收入再分配的兩個重要目標。

管理公共財政的其中一個重點是有效地與市民溝通。例如,現時特區政府坐擁超過9000億元儲備,足夠支付超過兩年的政府開支,從市民的角度來看,既然庫房水浸,便應該還富於民,但這是否一個負責任政府應做之事呢?答案肯定「否定」,因為在過去7年,累積地價收入高達5605億元,遠遠超過預期,加上樓市「辣椒」的稅項帶來較預期多的收入,最終推高過去幾年綜合盈餘。筆者要指出賣地和辣招收入屬非經常性,而且波動遠遠大於其他主要税收,因此不能視之為支持政府收入的重要支柱。

以上的問題其實是不難解決的,最理想的方法是將大於預期的土地收入視之為「意外之財」(windfalls) 。既然有「意外之財」,也可能有「破財」一日。要處理這些情況,最佳辦法是將「意外之財」從綜合盈餘中撇除。將一部分的錢留為支持中長期經濟發展;另一部分則用作穩定經濟之用,即是當經濟進入衰退時,政府便可以輕易地拿出來穩定本地經濟,這種穩定政策相信更能發揮公共財政的真正意義。

公共財政的艱辛之處是要作出科學化的處理,同時亦要與市民有效溝通,否則,最終結果只會是吃力不討好。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