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習近平「會見」林鄭月娥:中國官方用語的玄機

撰文:何亦文
出版:更新:

有幾千年帝制傳統的中國講究禮儀尊卑,當年英國特使是否向乾隆皇帝下跪叩頭引發一場外交風波。
今天雖然免除了那些陳腐陋習,但官方用語的遣詞用句中還能看到留下的痕跡,「會見」、「拜會」、「拜見」等等詞彙的使用都很是講究。

習近平、李克強分別見林鄭月娥,官方傳媒使用的是「會見」。(資料圖片)

林鄭月娥幾天前在北京接受特首任命書,習近平、李克強分別見她,官方傳媒使用的是「會見」。香港雖然是特別行政區,但仍屬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國領導人和外國政要見面,除了「會談」就是「會面」。「會談」表示雙方位置平等,「會面」略有主次分別,但還是給予相當尊重。在中共內部,如果中央領導人見地方官員,或「聽匯報」,或直接用「接見」,如習近平見優秀縣委書記、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都是「接見」。

不久前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梁振英,將於下周率領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策略發展委員會和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考察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廣東省部分城市,內地傳媒在報道他與廣東省、廣州市領導人會面時,仍會使用「會見」,但是如果非政治局委員級別的地方官員到香港,就會用「拜會」或「拜訪」,如2015年6月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在香港拜會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其中的原因是主客關係的變動。

同為2015年6月,「習近平接受十一世班襌拜見」,「拜見」二字有些意味深長。

昨天特朗普與習近平通電話,外界關心的是兩人通話的內容,特別是中美領導人對朝鮮半島局勢的立場,不過其中玄機之一是和今年2月10那次一樣,少了「應約」二字。資料顯示,習近平出任國家主席後,與外國政要通電話至少26次,其中18次是「應約」。習近平與特朗普兩次通電話都沒有「應約」,無意中顯示中方對溝通和協調立場的急迫。

張德江去年5月訪港參加「一帶一路」論壇,官方傳媒報道他在香港的活動,用的是「視察」,在此之前中央領導人到訪,使用的是「訪問」。張德江是中共十八大(2012年11月)後中共政治局常委訪港第一人,在此之前,除了2004、2009、2010年,幾乎年年都有常委抵港,2002年朱鎔基訪港,強調的是保持香港特色和50年不變,第二年溫家寶在香港強調的是中央對香港的支持,習近平兩個月後抵港參加回歸20周年慶典,強調的自然是「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