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國泰開辦廉航,是否真的可以令業務有起色?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國泰航空裁減600名員工,很多評論指國泰應該營運廉航服務,對此我不太同意。
我以新加坡航空、捷星、香港快運、西南航空及Ryan Air來作比較, 希望令大家對廉航的認識加深一點。

國泰轉為廉航是否就能有起色?圖為某本地廉航公司之客機。(視覺中國)

先說來自美國的西南航空及來自歐洲的Ryan Air,前者是最大的廉航,而兩間都是數一數二成功的廉價航空,它們只做廉航的生意,用的全是波音737或空中巴士A320的單一機種,升降多是二線的機場,而美國及歐洲城市距離也造就了廉航的發展,因為那些機種不可以作長程飛行,而短程的飛行也令飛機的使用率增加。

新加坡航空旗下的虎航,在2016年被新航全面收購,之前其實虧損了4年,而在2015年的利潤亦只是新加坡元282,000。酷航 (Scoot) 在2014年虧損6千多萬新加坡元,2015年賺2,800萬元。 

香港快運方面,在乘客而言當然高興,可以以低廉的機票出外旅遊,但它在營運方面的表現卻未如理想,由2006年至2016年,只有近兩年才有利潤。澳航旗下的捷星,算是區內最具規模的廉航,它受惠於日本、新加坡等地較為寬鬆的航空政策而造就了其發展,在區內的表現不錯,過去5年只有在2014年虧損1億多澳元,其他年份都是賺錢,去年更賺4億5千萬澳元。

現時油價低企,令廉航有較佳的表現,當油價上升時,相信不少廉航會出現困難,甘泉航空的死因也是因為高油價所害,當時(2008年初)的油價是120美元一桶,當然其營運長途的模式也是死因之一,因為長途機跟廉航的短線成本架構有很大的分別。

看畢了一些廉航的表現,國泰航空不是廉航,它既經營長線,也經營中程及短程航線,長程的模式不適合廉航,甘泉航空的失敗是一個好的例子,而廉航的模式也沒有較賺錢的頭等及商務客艙。如果國泰經營廉航,會對現在的業務造成打擊。我以台北到香港的航線為例,廉航用的是較小型的飛機,運載的乘客減少,而載貨的能力也大幅受損,因為波音777客機跟空中巴士A320的運貨能力相差9倍,不少人未必留意飛機會載人,也會載貨, 國泰在貨運的收入比重較新航為高。另一方面,國泰現時的業務主要是接駁的航班,大家試想想,香港只有700多萬人,如何支持國泰每年3,400多萬人次的乘客量,它服務的不止是香港本地的乘客,其他的有由其他地方來香港轉機及來自深圳及廣州的乘客。

廉航模式沒有較賺錢的頭等及商務客艙。(視覺中國)

不少人未必知道,原來每天有廣州來香港的飛機,它的目的顯然是接駁之用,這些來自廣州聯同台灣的乘客,會乘國泰的航班前往如倫敦或巴黎,如果國泰經營廉航,這接駁的模式會有影響,不單止在載客方面,也在載貨及接駁業務方面。當然,最理想的是開展一個新的品牌,但要在爭取營運權及收益管理方面作出配合,否則只會令原本的業務受打擊,還有是航權的談判,爭取到飛機班次後,用大飛機會令效益增加,用廉航的小飛機會令此航班的乘客減半,這一切一切都要從長計議。

希望這篇文章令讀者多了解廉航的模式,廉航不一定賺錢,亦未必是國泰的救星,處理不當,隨時步日本航空當年的後塵。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