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博評】睇書係睇字定睇圖?

撰文:陳珍妮
出版:更新:

今年書展似乎沒有甚麼新聞,有指因為少了𡃁模出寫真集。網民回應指,這不是更好嗎?書展就該賣真真實實的文字書啊。

字好還是圖好?由我說起。

我不是香港人中的主流,愛看字而消化圖像較差。看漫畫不看字的話,男男女女的臉根本是一樣的!與文字的淵源,源自小時候與外公飲茶分享一份《東方日報》。飲茶實在無聊得交關,快速看過娛樂版與副刊,唯有轉看港聞版。外公倒是很有興味,我會指著不懂的字,他教我讀,久了就懂得很多生字。各位家長啊,有效的學習,逼迫是沒用的。

童年並沒有珠心算歷奇活動之類,媽更是唯恐我功課追不上,不准我參加課外活動,就光坐家中背書,她可是第一代的tiger mum。她上班的時候,我翻她的小說看,都是言情類,看過岑凱倫吧?《金粉世家》那種調子。還有當時未大紅的瓊瑤、一直長青的亦舒與倪匡。試過吃飯時看小說,外公不耐煩地把書扔進垃圾桶,可以想像我當時有多沉迷。書翻到爛我便去圖書館借,懂賺零用便開始買。同學在看漫畫,我試過,不喜歡,故事改成文字例外。

愛看文字,往往被標籤為「扮嘢」。即使在沒有互聯網的當年,書是重要的資訊載體,許多人仍以「我都唔睇書嘅」自傲。當我真誠地說喜歡看書,竟然會被取笑。香港的教育是不是出了甚麼問題?究竟我要做甚麼,才算「正常」?當時對圖像充滿敵意,總覺得「睇圖唔睇字」無腦。原諒我那時的偏激。

當我真誠地說喜歡看書,竟然會被取笑。(視覺中國)

在𡃁模出寫真集興起之前,我都很期待暑假的書展,趁有折扣時買中外名著,看看報章有甚麼新書推薦。有一年劉德華推介日本的《佐賀的超級阿嬤》,終於開拓我看外國休閒書籍的海岸線,我感動得一塌糊塗。此書大受歡迎,作者德永昭廣繼續寫了幾本與可愛外婆的相處經歷,本本我都看得津津有味。書中用字簡單,附有插圖,頗易消化。

我慢慢發現圖書也是書,圖片有文字說明便好。當時上了中文系,決心擴闊自己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別笑我,第一本村上春樹,是教授上課時給的文本《麵包屋再襲擊》,可見我的品味窄得無以復加。從此我讀遍他的書,也看了他寫、安西水丸畫插畫的《村上朝日堂》系列,筆觸不複雜,卻充滿趣味,配村上淡淡的調子,相得益彰呢。

為了訓練腦袋的圖像處理,我看攝影集:日本以情色著名的荒木經惟(我覺得他是很愛他老婆的)、影「決定性瞬間」的布列松、時裝街拍的Scott Schuman ,從取鏡角度看心思。圖像原來充滿學問啊!

時裝街拍的Scott Schuman(The sartorialist截圖)

未婚夫拍照很棒,也是典型「睇圖人」,他看書會瞬間盹著,圖像處理卻了不起。那時候我當主播對著鏡頭ad-lib,有時官員太多真的會有面盲症,他卻能認出官員的臉。我曾經鄙視的,竟然如此有用。從此,我不敢再批評人家「睇圖唔睇字」。特別是與朋友深入傾談閱讀習慣時,漫畫迷能從圖像中領會許多人生哲理,頓時覺得,漫畫也能很有深度。

文字與圖畫也是故事的載體,只要讀者明白,產生感興,目的便達到。隨年漸長,我盡力平衡閱讀文字與圖像,盡量的持平擇善。圖與字無分高下,有品味又符合閣下的大腦便好。即使得啖笑,也產生了輕鬆的功效,適量便好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