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Old】面對醫療未知數,你最需要認識的人不是醫生?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十多年前,已故財經專家曹仁超,在專欄指沒有六百萬美元,休想退休,在中環牽起熱鬧討論。香港的生活指數無異是非常高的城市,但六球美元才有資格退休,好像過份驚嚇。曹仁超的解釋是,退休人士最大的支出是醫療,而且是在人生最後幾年使用,預計醫療費用不斷上升,人均壽命愈來愈長,假設退休人士不能依賴公營醫療服務,兩公婆六球美元,並不誇張。

今日回想曹Sir條數,道理歷久常新。醫療服務好像是解不開的謎,大部分先進城市的政府也束手無策,公營醫療系統瀕臨財政爆煲邊緣,私營醫療收費貴到癲,政府永遠無能為力,香港不例外。

我認識一位中環才俊,四十歲左右,是刁界穿花蝴蝶,識盡富豪一及二代。他最近對我說,徹底改變社交策略,將會花長時間在私營醫院的名醫群組中打滾。他語重心長解釋:「自己或家人有起事,想入私家醫院,手機內必定要有幾個具影響力醫生的電話號碼。」他舉出一個剛發生的案例,今時今日香港人想入私家醫院,有錢不夠,還要識啱人。

他舉出一個剛發生的案例,今時今日香港人想入私家醫院,有錢不夠,還要識啱人。(視覺中國)

醫療支出是中年人頭痛的未知數,屬Known Unknown,明知大鑊,但估算不到可以有幾大鑊。這條數無從估計,很多中年人採取消極態度,把退休計劃無限期押後,目的是不想去想。香港醫療情況大幅改善的機會不大,最合理的預測是打定輸數,假設愈來愈不濟,公營系統繼續天怒人怨,私營系統貴到需要銀行借錢才可出院。然而,在一片灰暗中,我卻看到曙光,這道光來自我們一代的Young Old。

Young Old對醫療的認識,最初來自上一代的經歷,小部分人享受公務員式的醫療保障,大部分人自己顧自己。可是,上一代的消極態度,遇上今日的醫療現實,落差太大,Young Old不只清楚看到,還要陪同上一代付出代價。Young Old警戒自己:我們不能讓同樣事情發生在日後的自己身上,自己的身體自己救,我們必須以新一套思維迎戰醫療未知數。

Young Old和上一代的醫療信念的最大分別,是關於主動和被動。上一代不知work-life balance為何物,日做夜做,根本沒閒情做運動,健康知識的來源是道聽途說。我初出道的八十年代,型男是陳欣健 ,形象是大啖飲烈酒,夜夜笙歌,今日想起匪夷所思。Young Old一早決定人生最重要的投資,是投資在自己身上,最明顯的對象是身體。

Young Old不斷投資在自己身上,調整生活方式,參與運動,認識同道朋友,同時吸收醫療知識,關注以前不關注的資訊,並且公開討論敏感的醫療問題。(視覺中國)

另一個重要的改變,是跟醫療系統的整體關係。上一代視醫生為權威,Young Old看醫生之前已上了幾日網和打了十幾個電話。企業界流行的術語empowerment,Young Old發揮得淋漓盡致,自己是導演,醫療系統扮演配合的角色。Young Old從醫生身上希望得到的,不止是專業意見,還需要心理輔導,醫療關係不是一高一低,而是一個平起平坐的伙伴。

Young Old不斷投資在自己身上,調整生活方式,參與運動,認識同道朋友,同時吸收醫療知識,關注以前不關注的資訊,並且公開討論敏感的醫療問題。這些都是正面改變,累積起來製造實質影響,Young Old知道積極態度可救命,由認識健康開始。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