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Old】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但我們可以「老得好」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每當用上「老」形容自己,朋友立即糾正:「你一點不老」。或者我想多了,但這反應隱藏一個假設,老是有一個模樣,而現在的我與這模樣不(或未)配合。老的模樣是關於失去,失去外在的青春,失去內裏的衝勁。想到老,影像灰暗,以前做到,現在做不到;以前有,現在沒有。或者我真的未算老,但距離老肯定不遠,這時候思考老,是合適的時候。

「老得好」是否矛盾?我認為不是,老必然牽涉的各種改變,不能避免,過程中的個人感受,由自己掌握。這個道理Viktor Frankl在他的不朽著作《Man's Search For Meaning》解釋得清楚,選擇怎樣應對環境的自主權,屬於人類最後,及最珍貴的自由,納粹集中營的謀殺犯也不能奪去。我們可以老得好,因為我們可以老而好。

Viktor Frankl的不朽著作《Man’s Search For Meaning》。(書本封面)

老得好分開兩個層面:客觀和主觀。這一代人活得健康,較少被疾病纏繞,平均壽命不斷上升,這些都是客觀事實。電視劇看到六十年代的辦公室,男男女女不停煲煙,彷彿是另一個星球,但原來是屬於上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一代人的健康觀念可以變得這麼厲害,加上科技發達,我們對於將來只會愈來愈感樂觀。客觀的老得好,所有人看得見,「登六」後每年全球跑六個馬拉松,樂此不疲,這種人我身邊不只一個。社會今日最擔心,反而是我們老得太好,為年輕人加重了負擔。

主觀的老得好,卻毫不簡單,因為我們對老得好的想像力澎湃奔騰。很多人認為老得好等於不老,老了之後外貌不老、體力不老、心境不老,便算老得好。排山倒海的護膚產品以皮膚不老作賣點,創意不盡的健康產品標榜維持活力不老,還未說到偉哥……老得好變成抵抗老化的工程,愈抵抗得到,愈等於成功。

當然,這一切都是徒然,沒有人可以找到長生不老的方法。既然老去是事實,抵抗是多麼荒謬,我們要做的事,反而是找到與老去相處的方法。這個相處方法完全主觀,因人而異,不需模仿,也沒法模仿。

主觀的老得好,是怎樣在改變的事實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有些事要接受不想再做,夠了,就是不想再做,沒氣力跟外界解釋。有些事可以拼一下,幻想返老還童 。這一切都可以隨意,不過條件是我們心裏懂得跟一個老去的自己相處。簡單說,知足。

主觀的老得好,是一個知足的人,沒抵抗老去的現實,在誠實的空間中,順着自己的想法繼續生活,即使這些生活被視為不認老。老得好的人充滿自信,但知所進退,應退則退。老得好的人的關係網絡四通八達,唯一入場條件,是我們喜歡和關心這些人,而這些人也喜歡和關心我們。老得好的人有另一種忙,未必爆發以前工作的生產力,但這種忙可以有意思——對自己認為重要的人和事有意思。

年輕人想到老感怕怕,喂,o靚仔,唔好咁寸,如果中年人被迫坐時光機回到年輕,再一次面對年輕時的恐怖事,會一樣想死!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