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Old】上有高堂,下有仔女——我是三文治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年輕一代在想什麼,五十歲後的父母不可能繼續以自己一套衡量,父母年輕時也有過跟上一代脫節的時候。「不同」很容易被解釋為「反叛」,我們發現對身旁的人,認識竟是這麼少。五十歲後最重要任務是作為「感情照顧者」,三文治的壓力,是處理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所思所想。
蔡東豪
我是人辦,踏入五十歲後,兒子讀緊小學,媽媽八十幾歲,需要長期照料。(蔡東豪 Facebook)

任職傳媒的朋友擅長人物訪問,對人性有細膩的觸覺,近年她訪問大量長者,有日對我感慨的說,年輕時再精明,一旦老了,思想執着原來是迫不得已,因為身體老化戰勝一切。她續說,人愈活愈通透,但去到一個點,始終要退化,人生的通透程度是一條曲線,隨着年紀增長,向到一個點,便必然下降。

對待老化的父母,為人子女唯有保持寛容的心,就像父母當年包容撒嬌的孩子一樣。包容父母尤如包容孩子,同時擁有年邁父母和年幼孩子的世代,夾在中間,上要包容,下要包容,歡迎各位來到「三文治世代」(Sandwich Generation)。

「三文治世代」不停包容 誰來照顧「三文治世代」?

以前,「三文治世代」指三四十歲的搏殺族,上要供養父母,下要撫養孩子。隨着遲生孩子的風氣,以及醫學昌明,很多五十歲後仍活在夾心中。五十歲後以為踏入享受的階段,但停不了的包容,構成實質的壓力。

我是人辦,踏入五十歲後,兒子讀緊小學,媽媽八十幾歲,需要長期照料。我算特別遲生孩子,同齡朋友的孩子大都完成學業,開始在社會闖蕩。我留意到一個現象,朋友孩子的一代模仿上一代是選擇性的,例如我們這一代畢業後希望儘快過獨立生活,搬離屋企,擁有自己的天地,新一代好像欠缺這種衝動,與父母同住得非常 happy。新一代選擇性地模仿的地方,是更加遲婚遲生仔。換句話說,五十歲後的下一代樂於繼續依靠父母,這個三文治的餡愈來愈厚。

醫學昌明延長人的壽命,但好像沒法解決老年的根本問題,例如通透能力下降,及須面對一連串老年疾病。子女當然需要包容,稍為把自己代入父母的處境,便感受到老年人的無奈。以前做到的,今日怎做也做不到,接受是唯一的處理方法,但接受過程中出現的難受,其他人難以理解。最常見是父母的性格慢慢轉變,看事方式不同,脾氣變了,父母老化帶動整個家庭的情緒。面對轉變,身為「三文治世代」,我們唯有學習進退(退居多),關鍵在於能否憑着耐心捱過去。

「三文治世代」不停包容,不停照顧他人,誰來照顧「三文治世代」?很多時不止是照顧,還牽涉犧牲:金錢、時間、事業抉擇、興趣、放假旅行、夫婦關係……為「三文治世代」呻,我可輕易多寫兩千字,很多身邊個案可歌可泣,但我想從另一角度看。

「三文治世代」很多時不止是照顧,還牽涉犧牲:金錢、時間、事業抉擇、興趣、放假旅行、夫婦關係……(蔡東豪 Facebook)

裝備自己 我們是有福的

五十歲後仍擔起「照顧者」的身分,是很多人須面對的現實,而且這現實將持續一段長時間,我們須裝備自己迎戰。所謂照顧,其實分開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有形的東西,例如怎分配自己的時間和金錢,累積半生的管理技巧派上用場,我們須誠實面對,根據自己的能力分配資源。我相信經過時間和實驗,五十歲後總能夠找到合適的分寸,應付來自上和下的壓迫。沒法逃避,何不把現實融入生活。

第二部分是感情上的照顧,挑戰性大得多。年輕一代在想什麼,五十歲後的父母不可能繼續以自己一套衡量,父母年輕時也有過跟上一代脫節的時候。「不同」很容易被解釋為「反叛」,我們發現對身旁的人,認識竟是這麼少。五十歲後最重要任務是作為「感情照顧者」,三文治的壓力,是處理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所思所想。

我們不能凡事以過來人角度看下一代,因為世界變了,與時並進不是口號,而是必要的自我反省。上一代的需要我們須加以無限同情心,因為他朝君體也相同,換轉是我們,承受不能逆轉的轉變,我們希望日後別人怎對待自己?

「三文治世代」也有好處——對,沒聽錯。五十歲後與家人的關係普遍不錯,有可能比以前好,照顧等於連繫,適應過程不會是平坦,步伐是行前三步,退後兩步,跌碰中我們發現加深互相了解。原來父母一眼看出我們是否真的開心,原來孩子喜歡父母多一點留在家中,「三文治世代」從未如此與家人緊扣在一起。做人兒女和父母,有些時候的確感到受壓,但心底裏我們不會跟其他人互換位置,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在身邊時日無多,孩子始終會離巢,三文治的壓力同時提醒我們是有福的。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