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當好玩成為公司文化,聽落去的確好玩……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好玩正在大舉入侵辦公室,我不是指初創科技企業,在辦公室擺放吹氣公仔、乒乓球枱,而是指好玩風氣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HR驕傲地向新入職的同事介紹:公司的特點是好玩,由上至下打成一片,各人都從工作中尋找到快樂。HR的PowerPoint果然見到由CEO帶頭,員工一時舉行扮鬼扮馬派對,一時聯群結隊郊遊玩樂,掩不住歡笑聲。這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不過我嫌太美麗。

員工做得開心,engagement水平上升,公司的生產力必定受惠。令員工開心的方法之一,是製造好玩的工作環境,這邏輯表面上成立,但內裏藏着很多問題。原因是,由公司「製造」、「帶領」、「引導」出來的好玩,不是真正的好玩。當做一件事的目的是為了好玩,這件事不再好玩,因為變質為一種「指定的好玩」。好玩應該完完全全由衷的,沒時間表,沒路線圖,事前無迹可尋。

HR阿姐立即提出抗議,公司從來沒有指定員工參與公餘活動,是自願性質,公司沒施壓力,不參與的同事不受歧視。Well......真的嗎?公司花這麼大力度去鼓勵好玩,高層參與,身邊的同事響應,這就是有形的壓力。

對人際關係有興趣的人,近年不可錯過的一本書,是2012年出版的《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作者Susan Cain無意中策動一場為內向者平反的革命。我們崇拜魅力型的外向者,這些人是天生領袖,以行為和演說帶領其他人走向目的地。我們接受的領袖文化是,外向者走在前,內向者在後追隨。這本書提醒我們普遍低估內向者的貢獻,這種低估令所有人最終受損。據Susan Cain估計,起碼三分一人可歸納為內向者,即是三人行,必有內向者。這麼大比例的群組不可能忽略,特別是企管人。出席公司活動時,內向者可能周身不自在,表現格格不入,但不代表這些人不支持公司,只代表他們寧願從其他狀態中尋求好玩,例如寧靜看書。

好玩的公司特別講求團隊精神,所有事情由一群同事處理,日夜腦震盪,開會時間多過一切。這種處事方式未必是錯,但有些事不會因為多幾個腦袋在一起,經過腦刺激便可以解決。有些事情適宜由同事獨自在寧靜中尋找答案,例如讓員工早點放工,員工回家後見到家人,心情變輕鬆之後,沖涼時靈機一觸。

員工其實很渴望公司尊重私隱,界線是重要的,員工不想談,就是不想談,可以不向人解釋嗎?不是隱瞞秘密,就是不想跟別人談,特別是一星期見五日的同事。公司與其花盡心思舉辦活動,不如多給同事一點基本的尊重。

一班好玩的同事日見夜見,不錯有助默契,但壞處是同事的思維變成單一化,默契變成負累。換句話說,我們的喜好,說話的方式,怎看世界,因為日久相處,變成一樣。幾個相同想法的人走在一起,沒法發揮創意,真正需要的是不同思維互相衝撞,考慮不同可能性,然後找出最佳方案。組織一隊團隊,成員不應該是出生入死的死黨,而是加進一兩個包拗頸,以及不大出聲的內向者。

香港人近年的居住特徵,是同事離開公司愈住愈遠,每日的交通時間動輒兩小時,公司應做的事是早點讓員工放工,多點時間陪家人。公司舉辦team building活動,數量適可而止,或者愈少愈好。一個星期已經與同事相處四十、五十小時,夠了,把周末還給同事,讓同事決定怎運用私人時間。這是一種信任,也是尊重。

好玩的公司文化聽落去的確好玩,操作起來其實出現很多難度。有些事情沒法輕鬆,專業是唯一處理方法,好玩並不是客戶追求的價值。好玩或為公司樹立敢想敢做的形象,但客戶心裏只想得到最專業的服務,其他是枝節。

好玩作為公司文化,最致命的指控,是虛偽。公司由上至下宣傳好玩,員工不領情的話,表面上做其啦啦隊,心底裏累積不滿。心裏不滿的員工看到的,是公司口不對心——有這麼多資源和閒情搞好玩,不如畀心機做好產品的安全標準,還未說到加人工。

好玩變成公司策略,最後變成不好玩,淪為員工彼此間嘲笑的話柄。好玩與否,把選擇權交給員工自行決定,最好是讓員工在私人時間,和自選朋友體驗玩的樂趣。

 

【編按:本文原載《01周報》,原題:「當好玩成為公司文化」,本博文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