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觀星迷思 四條Q&A 

撰文:Onion
出版:更新:

多年來到不同地方講解天文知識,發現不少朋友對一些天文概念,都存在相同的誤解。

今次希望通過簡單文字,加深大家的基礎理解。

1.         問:為甚麼拍攝效果色彩燦爛,肉眼卻看不到鮮艷顏色?

答:首先要知道眼睛有兩種感光細胞,一種對光暗較敏感,一種就對顏色敏感。眼睛不懂將光線累積,星星都是非常暗的物體,星雲星團更暗,在沒有足夠光度刺激,對顏色敏感的細胞不活躍,所以看星星時,我們會集中運用對光暗敏感的細胞,可是這些細胞對顏色分辨力非常低,看出只會是黑白灰色。

2.      問:星星和八大行星有什麼分別?

答:天上星星和我們太陽一樣在進行核聚變,自己會發光發熱,統稱為恒星,所以天上每一顆星,基本上可視作為一個太陽。而八大行星則與地球一樣,只反射太陽的光。由於行星會圍繞太陽公轉,而且距離近得多,所以在我們角度看,它們好似會「行」。

3. 問:用望遠鏡看星星,會看到甚麼東西?

答:除了太陽,所有恒星距離地球非常遙遠,就算用地球上最大型的望遠鏡,將影像放大至千萬倍,看出來的效果都只是一點光點。

4.   問:星空不是每晚都相同?

答:星空每晚都有少許不同,這個差別原因來自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

首先要知道地球自轉一圈需時約23小時56分鐘(見上圖 1 到 2),而我們平時理解一日24小時,是針對太陽每天在相同位置出現(1 到 3),所量度出的時間。

中間有 4 分鐘的差別,是因為地球公轉同時自轉,而星星距離我們非常遠,公轉造成的相對運動可以忽略,故只需考慮自轉一圈時間,所以,星星比前一晚早 4 分鐘出現在相同位置,日積月累後,就會形成四季星空差別。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