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答「鹹水要點浸先至啱?」起碼有呢四部曲啦

撰文:可惜我是語言控
出版:更新:

上回略述了全初學者和遇到樽頸位的學習者應該點浸鹹水,咁如果學到咁上下,想用該外語謀生又點浸好呢?

要由深造到成為near-native,你的對手只能夠是當地人,浸鹹水,就是浸到當地人中才最有用。(相片由作者提供)

按此重溫:【學外語】鹹水要點浸先至啱?(上)

3)邊學邊做,學得地道(建議出走期:半年起)

上得到高階,下一個挑戰一定是深造到成為 near-native,所以你的對手只能夠是當地人,與其讀語言學校,倒不如在當地打工,30歲前可以去working holiday,30歲後也大可拿旅遊簽證到當地打工換宿。日本、台灣,遠至歐洲都有不少民宿或青年旅舍提供換宿服務,想藉機親近大自然的也可考慮WWOOF一類計劃。

「溫故」、「知新」既是老生常談,基本上你把已學語言派上用場都是一種「溫故」;「知新」一般來說,就是學到一些從沒學過的詞彙、句法等,而花多大努力「知新」絕對是關鍵。

浸鹹水關鍵:有策略學新嘢 

初到日本時,我兼職在京都一家補習社教英文外,還在二條區一家民宿打工。那時候錢賺不多,但足夠應付基本需要,還騰出很多空餘時間,每天最少會花一至兩小時在房間靜讀日文書,悶了又會到附近圖書館借書看。香港固然有日文書店如Tomato Books的海量珍藏,但一口氣「大人買」還是會肉赤,日本的圖書館就縱容你一借借十本。想知新?真係可以知到你唔想知。從圖書內學新字,總比背單字書來得有效,一天10個,半年就2,000多個。究竟你想用來用去都係那些字,還是儲一個豐富詞彙的database?還是由自己決定。

在日本working holiday時,曾經在北海道教遊客滑雪,對練習日語會話很有幫助。(相片由作者提供)

浸鹹水四大任務:溫故、知新、改錯、調整

在「溫故」、「知新」下苦功內,還著重「改錯」與「調整」。

學習道路上難免有錯,聽到當地人跟自己的發音、句法有異時,就應該馬上求教,無法的話還是應該事後翻查。你是打學習語言的旗號去當地,沒有人會因為你重覆一句話,或是發問而感到突兀。到頭來你發覺自己講的根本無錯,只是當地人傾向用另一種說法,就不用改錯,而可以選擇自我調整。

我那時發覺,幾乎無人會把「寂寞」說成正音さびしい(sa-BI-shi-i)而是傾向說成さみしい(sa-MI-shi-i),轉換話題常用到的「對了/係喎」也由っていうか(TTE-IU-ka)簡化成つか(TSU-ka)或てか(TE-ka),如是者我也調整過來,對話時多用這種比正音更常用的口語。

自我調整還有多個面向,遣詞造句、音調、姿體語言、口音等的分別可謂多得不可枚舉。跟煲劇的分別在於,你就是其中一個演員,要演得好,就要不斷比較自己跟當地人之差異,再在日常生活中模仿。透過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察覺」差異其實不難,但「記錄」倒是會花點工夫。個人慣用跟自己形影不離的smartphone,即時記下自己一直懵然未覺的大小發現,那是一個多好的老師也未必能指出的要點。

沒有「改錯」與「調整」的「溫故」跟地球一樣危險,溫故隨時變成溫錯,就如壞習慣一樣,確立得越久越難改。既然可以放下香港的自己,到外地也要24小時On call「察覺」與「記錄」之餘,還要「回顧」和「演練」,簡而言之就係要溫書,還要真的等待時機用出來!記憶是有周期的,自習後的我總是不吐不快,總是像開籠雀「新貨」倒出來喪用,但求儘快製造多點回憶,使之不至沉到難以觸及的記憶深淵。

當然,即使想學得地道、想用於工作,也不代表能說走就走,花上半年到外地進修。即使未走得住,以上四部曲還是可以派上用場,更可先找個自己喜歡或跟自己風格相近的演員作仿效對象,煲爛他/她出演的劇集或電影,從鑽研口音和音調開始,才考慮到當地「實戰」。

深度浸鹹水貼士總結:

1. 多到圖書館借書看,學生字
2. 聽到當地人跟自己的發音、句法有異時,就應該馬上求教,或事後翻查。
3. 可用smartphone即時記下自己一直懵然未覺的大小發現
4. 自習後,像開籠雀將「新貨」倒出來喪用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